经济学原理之(一)——经济学思维方式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
1、经济学研究什么?
亚当·斯密:研究国民财富增长和分配的科学,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门研究市场运作的科学。
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更科学化,但过于狭窄、静态化)
例如,石油在地底下储存了四五千万年,但直到一百多年前,它才变成我们的资源。
虽然现在怎么用石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配置问题,但发现石油作用的过程就很难被概括为资源配置问题。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理性人如何决策的科学”。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狭义);研究人类如何进行合作的学问(广义)。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问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他的答案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所谓的“群”,就是“合作”;正是合作,才让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既然合作对于人类的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在现实中,究竟是什么促进了合作,又是什么破坏了合作呢?其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制度。在最近的两百多年里,人类社会摆脱了长达数千年的“大停滞”,开始了“大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类找到了市场经济这种能够极大促进合作的制度。在这一点上,以合作为观察视角的经济学是与斯密倡导的经济学殊途同归的。
2、怎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
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被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
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那么一切困惑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机会成本: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必须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
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自由交易是正和博弈,不是零和博弈。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交换,大部分都不是等价的。
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
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也许会有,但是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
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
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
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经济学家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因而是值得肯定的。
经济学家经常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价。根据以上“结果重于动机”的原则,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三条政策评价的准则:
其一,要看政策的结果与目标是一致还是相反。
其二,要看同样的目标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
其三,要看政策是否承认“消费者主权”。
某些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企业行为,因为享受政策的企业家需要更多关心的将不是消费者偏好,而是政府偏好。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结果也往往很糟糕。
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制度比人强
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
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
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
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
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
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
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
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经济学家总是试图解释过去,也在试图预测未来。
但总体来说,在前一项工作中,他们做得比较成功,而在后一项工作中则经常犯错。
3、市场的逻辑
人类的历史是在“强盗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的不断作用下演进的。
第一种是通过使别人不幸福,自己变得幸福,如偷、抢、掠夺、战争;
第二种是通过使别人幸福,让自己变得幸福,也就是给别人创造价值,给别人创造财富,然后自己获得收入,过更好的生活。
第一种方式可称之为“强盗的逻辑”,第二种方式可称之为“市场的逻辑”。
总体来说,在近代之前,强盗的逻辑相对占据优势,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征服,还是秦帝国的统一,靠的都是强盗的逻辑。
近代之后,市场的逻辑已经开始主导这个世界,强盗的逻辑开始衰落,由此带来了工业化和人类生活的大幅度改善。
那么,为什么市场的逻辑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这是因为它激活了潜藏于经济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和“一只隐形的眼睛”。
“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竞争,而“一只隐形的眼睛”就是声誉机制。
在市场逻辑的指引下,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则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
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
相互提供服务,整个社会的活力和“正能量”就由此被充分发掘了出来。
4、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被公认为是经济学脱离道德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斯密之后,李嘉图及其追随者成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相比于斯密,李嘉图学派有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将经济学的主要关注点从动态的经济增长转向了静态的收入分配;二是用更为形式化的论述代替了斯密基于经验的论证。
在李嘉图的后继者中,马克思是一个代表。他在李嘉图学说的基础上强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近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是“边际革命”。在这场思想革命中,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等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边际价值学说替代了古典经济学所信奉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全新范式。随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边际主义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经济分析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
近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是“凯恩斯革命”。在李嘉图之后,直到马歇尔,经济学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各类经济问题,而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则相对忽视。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一整套框架。自此,整个经济学分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领域。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兴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中,有很多值得现代经济学吸收和借鉴的东西。例如,奥地利学派关于市场过程、企业家、经济周期等问题的论述与真实世界更为一致。
警惕“科学的辉格主义”
“科学的辉格主义”认为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的理论要比昨天的好,明天的理论要比今天的好。
这是不正确的。
重视理念的力量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要更为重视理念的力量。经济学也许可以被定义为有关“利益”的科学,但如同两百多年前英国启蒙思想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所指出的,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类的所有事务,是由观念支配的。理念之所以会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理性人必须为自己的决策找到正当性理由,而一种行为是否正当,与人们持有的理念有关。
中国的经济学家过去三十多年对我们的社会或者说对人类做的主要贡献,就是让中国人开始接受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已经提出来的市场经济的理念。
经济学家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必须有真正的独立精神,因为正如米塞斯所讲的,尽管人类可以合作行动,但是人类只能个人思考,社会不会思考,人类的新思想总是从一些少数人开始的。或者可以这样讲,我们之所以说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新的,就是因为它是绝大多数人所不认同的。大多数人是根据已有的传统的思想在思考。经济学家必须保持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