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 — 李叔同
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的。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望你能看破。
——李叔同
能看破,看透的有多少,人生数十载不假,却道是迷迷糊糊几十载已过。在生命中有多少缘聚,就会有多少悲离。相聚是偶然,是万千世界美好的恩赐;相离是必然,是红尘嚣嚣贪恋的结束。世间偶然选择了我们,我们却要必然选择离开世间。唯偶然的相遇,相知,相爱,相伴皆美好;恨,相离,相弃,相隔多悲哀。
岁月的沉淀与歌声的余音,才初识人间悲欢离合凄美。愿世间美好皆与你,愿平安喜乐永相伴,相爱的人且行且珍惜,相恨的人莫忘当初,相离的人莫悔前程。
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今晚细细品味其中味道,却发现许多离愁与过往不珍惜的难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一首《送别》于李叔同百年前之作。
李叔同与妻的最后寒暄
李叔同遁入佛门之后,他的妻子每一天都在定慧寺门口苦苦祈求李叔同再见她一面,后经多方努力,李叔同终于答应最后见妻子一面
他们最后约在一个桥上相见,他的妻子说
“书同”
李叔同说“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你告诉我爱是什么?”
李叔同说“爱是慈悲”
弘一法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39岁那年用了一个友好的方式,和尘世做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但他抛弃这个尘世了吗?没有啊,他把一生中最快乐最悲伤最繁华最感动的瞬间都留在那里,成为慈悲的过往
心经里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在不停变化的,那些爱恨别离,终究都会离我们而去
而我们终将经历些世间最热烈的爱恨繁华,无所挂碍的离去,
所以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会离我们而去,只是迟早的事,有些事还没有开始结局已写好,有些注定孤独,有些注定伤感,有些注定别离,只是于早于晚而已,有些事无法回头,有些人无法挽留,这便是岁月后应有的懂得吧。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李叔同在《晚睛集》中提到: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李叔同与交友之道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合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
繁华盛宴聚散如梦,悲欢往事转眼成空
“人生”有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李叔同先生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到了中年,他专心研究艺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自己的天才,是在第二层楼;然而,这些并不足以解答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强大的“人生欲”,促使他最终走上追究灵魂的来源之路,于是,到了第三层,成了宗教徒。
年轻的我们也许应该多学学李叔同: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李叔同
愿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愿我能放下半世晴好,放下半世豪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流浪城未醒 梦里人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