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书东野圭吾小说读书笔记

拆书|隐约可见的数据阶层:读《白金数据》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71人  abd09a63757d

浪客笔记: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5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前段时间读完东野圭吾的小说《白金数据》,作为推理小说大师的作品,当然仍旧不失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换以及过程中伴随着的起承转合的推理过程。公开能够看到的这本书的内容简介——附带文案推介性质,是这样的:

“凶手,竟然是我自己?!——傍晚六点十二分,数学天才蓼科早树和哥哥被杀死在七层的房间里。整栋大楼的走廊、电梯都装有监控器,24小时有人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七层只有蓼科兄妹二人。楼层的门禁,并未遭到破坏。现场留下的枪属于此前犯下数起案件的NF13。而蓼科早树身上的毛发却属于另一个人——我?!”

这是一段要给人脑袋里打大问号的简介,诡异的犯案现场,凶手竟是自己的惊讶,带着这些问题,将读着带着翻开书,逐个问题找到答案。简介的切入感觉也是聚焦于“推理”特色的,不过读完这本书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推理的部分,而是一系列有关数据的问题。

什么是白金数据?

作为书名,白金数据当然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所在。什么是白金数据呢?为了不剧透,就不结合小说的情节说了。简单解释是这样的:

书中的日本政府、警视厅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不断宣传、发动民众主动配合采集公民的DNA信息,建立一个范围和规模足够大的DNA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社会治安会变得更加好,大家的安全感会更加强烈。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也很简单,但凡哪个坏人想干点坏事,只要现场留下了哪怕一点DNA相关的痕迹,一给警察采集到了,分分钟比对出结果然后上门逮捕你。你想跑?除非你与网络绝缘,否则你一上网也是分分钟可以定位你的行踪。你说那就与网络绝缘,一不小心遍布街上的治安摄像头、公共摄像头也可能分分钟发现你、定位你。何况还有很多咱普通民众不那么了解的侦查手段呢。一句话,那个数据库够大,抓个人就容易多了,小说中也是这样,尤其是强奸案的破案率大大提升。

解释至此,再来说白金数据是什么就容易理解了。你不是要采集公民的相关信息做数据库吗。那么,谁有权来采集和管理这么庞大规模信息的数据呢?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些被采集了的数据库里的信息,是不是肯定公平和透明?比如国家首脑等关键人物的信息要不要采集?警视厅的重要领导的信息要不要采集?如果采集,采集了之后对这些“特殊”的信息该如何管理?事实上,在小说中,这些特殊人物的信息就是在数据库中被隐去的,简单说就是治安侦测的过程中,用来比对的数据库里并不会有这些特殊人物的信息,而这些特殊人物的信息就是这个数据库计划中的“白金数据”。

数据平权

围绕所谓“白金数据”展开的故事情节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个问题——“数据平权”。在小说中,这些影响了案情侦破的,也是造成故事情节蜿蜒辗转的“白金数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特权数据,或者更客观中性的说,是访问和使用权限要求较高的数据。那么,既然关系到数据访问和使用的“权限”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谁拥有这样的权限,以及权限等级如何设置的问题?如果剥丝抽茧地继续讨论下去,那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指向一个问题——数据平权的问题。

《白金数据》的故事告诉我们,和所有涉及权限和等级划分的事物一样,数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以来产生的大量数据都是有着像金字塔一般的等级结构的。这和惯常被宣传和理解的互联网的大众、开放、平等并非那么一致。互联网的进程至少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现实世界中事物关系的虚拟化,另一个部分则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字化。事实上,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进程和互联网巨头之间竞争的焦点似乎更偏向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对应着被数字化的那部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带着等级、权限的属性,那么相应被数字化的部分就很难完全摒弃这种等级和权限的属性。只要如此,类似小说中“白金数据”的故事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版本广泛存在。

所以,在互联网、物联网持续发展,大数据不断丰富并被加以挖掘利用的背景下,数据问题的窘境其实并不在于数据的获取、保护上,而是在于数据平权问题的处理上。简单说,有些人的数据容易被获取、利用甚至被滥用,而有些人的数据即便在某些关键问题和场景中有需要,也未必容易被获取和利用。数据阶层的划分,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进入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复杂性大大增加。

数据保护的悖论和身份问题

也许你会说,自我要增加自己数据隐私保护的意识,自己捍卫自己个人数据被获得和使用的权利。这当然不是不可以,可实际过程中,这却不是简单下个决心的问题。想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个作家米兰·昆德拉。忘了是在他的哪本小说中看过,你在某个地方刷个信用卡,银行就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消费了多少钱。诸如此类的现实相信如今的人已经不陌生,而米兰·昆德拉写下这些内容的时候,还并没有如今大热的大数据一说。

所以数据保护的悖论问题就是:你以为你只要下决心就可以保护的数据,实际上很可能因为你自己的惰性和社会融入的需要而被自己亲手泄露出去。比如不久前某大公司领导说人们愿意为了便利而泄露自己的数据的事,这话自然有不合理并且会引起众多人的不适,但是冷静下来想想,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干过为了方便或者占个几块、十几块的便宜而出卖自己数据的时候?网络节目暴走大事件有一期节目就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这种现象。扫码支付减XX元,一条个人信息就随着这个动作出去了,你说你从今以后再也不这么干了,那么,你真的能忍受不便利和看起来像个格格不入的怪人么?从米兰·昆德拉有关刷信用卡的表述到如今发达的移动支付,多少年过去了,数据的自我保护其实并未变得更好。

人们经常会讽刺“证明你爸是你爸”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前述数据平权问题造成的数据阶层分化以及数据自我保护的悖论问题,要你证明你爸是你爸这样的事情不排除分分钟从一个玩笑变成令人尴尬的现实的处境——试想如果有些人的权限够高,删改一个身份的数据信息并非难事,而身份信息数字化又充分发展的情景。数据阶层的分化背后其实不光是个人数据信息隐私的问题,更加有个人身份合法性的问题。

《白金数据》在近期一段时间被摆上各种书店小说的推介位,除了东野圭吾这个名字的号召力外,也符合如今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社会背景。这本书除了让读者过东野圭吾式的推理瘾,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有关数据阶层话题的思索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