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初心是什么?
一直标榜自己爱读书,但实际上读过的书不多,从书中吸收到的内容,也不多。这几年让我成长很多的,不是阅读,而是各种各样的付费社群、付费专栏,三年来,这些付费内容,启发了我的思维,引导我的思考,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不断反思、成长、进步。读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并不多。
这几年一直断断续续地读书,只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陶醉,也很想熏陶出一身书香气质。还有就是满足自己的微小好奇心,“微小”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很好满足,对于好奇的事务,只了解表面,从不深究,这也导致,书读了,却只是知道了个皮毛,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某个问题。
读书,也是试图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却是虚假的安慰,似乎在对自己说:你看,我在读书呀,我在上进呀。但究竟学到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还有一种读书,是因为被作者的语言、故事所吸引,但虚构类的书记,已经很少看了,似乎这不不太“高级”,也没有太多“作用”。
回想以前废寝忘食地读书的记忆,都是虚构类的书籍,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情绪不受控制地共情者,这类书籍虽然不能够让自己提升某种能力,却也使得情感有了很好的宣泄,内心也会被主角的性格所感动、影响,在稳定自己品质、性格、价值观人生观上不可或缺。
我想要找到这种感觉,那是我读书最初的初心。后来一些工具书,是因为确实想要学习什么,对某些事情产生了一些好奇,才会想着去读,这也是阅读的初心。可现在,似乎忘记了初心,读的都是一些名人推荐的书单,并不是自己真正好奇的。
我也确实认为,现在应该以提升能力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提升能力,是因为某些方面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是做得不好,这类书籍以前都是哪怕读不懂,也硬着头皮读下去,读的会很慢很慢。
网络上有很多快速阅读的方法,也有很多人建议“只字不差”地阅读。看似矛盾,但其实,如果确实是一本经典,就应该只字不差地阅读。如果不是呢?或者不是我最想要吸收的内容呢?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
最近思考这个问题,也准备尝试起来。比如接下来要读的《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这本书很厚,正文771页,如果按照以前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大概要花3个月的时间,但这本书其实只是好奇“罗马帝国是怎么灭亡的、罗马帝国的影响是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如果采取速读的方式,针对这两个问题有重点地去阅读,并试着总结回答这两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达到了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不是也变得更加有效呢?想到这里,更加迫切地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