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写故事】一把失踪的琴
文|女钢铁侠
我叫凡境,是一名摄影师,去年在老街的胡同里开了一家摄影小店,起了个文艺范儿的名字“一个摄影师的店”。
小店的位置不显眼,少有人光顾,半年下来,收入寥寥无几。
可是,文艺青年也得养家糊口,也得吃饭,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一年的房租就是五万,这要到了年底,本钱都赚不回来。
一直以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是我和妻子的梦想,为此,我们辞去了原来稳定的工作,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不行,我要让它活下来。
那天,我俩坐在店里,一边喝茶,一边想办法。妻子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咱得宣传,搞促销。”
想想也是,我俩就开始上网搜各种促销的方法,可是,大多都是打折、拍照送礼品、底片全赠送等等,都不免俗套,没有创新。
突然,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个摄影师为很多工作在一线的女工们拍艺术照,她们脱下工装,换上漂亮时尚的衣服,化上精致的妆容,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们妆前妆后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我被这组照片深深地感染了,我暗下决心,也要拍出这样有温度的照片。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也眼前一亮,她说:“是个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不过好是好,只是完全照搬人家的,没有什么新意。”
“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更有新意?”总是被她打击,我很是不开心。
妻子转动眼珠,冥思苦想,过了一会儿,她说:“有了,咱们帮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圆一个梦!帮他们实现一直以来的职业梦想!你觉得怎么样?”
听了妻子的想法,我感觉不错,既借鉴了别人的点子,又有自己的风格,我表示双手赞成,就这么办!
说做就做,我们设计了广告宣传单,到大街小巷去发放,我们还把想法发到了朋友圈,大家都说这个想法好,有创意!
广告发出去之后,店里一改往日的冷清,一天下来,咨询电话不断,大家对这种拍摄服务很感兴趣,而且达成意向的有二十多个。看来我们的店有救了!
既然是实现职业梦想,就要与顾客面对面地沟通,而且,我们还要购置相应的服装和道具,需要有一个准备时间,所以我们实行了预约制。一组照片从预约到出片,大约要半个月的时间。
终于,一个星期后,我们迎来了第一位顾客。
他叫老李,是一个削面工,看样子有60多岁了,高高的个子,身体很健壮,脑顶的头发都已经掉光了。
在与他的闲谈中得知,他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等恢复高考以后,他已经结婚生子,错失了大好时光。从此他就在制鞋厂当了一名工人,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闻着皮革和胶水的刺鼻味道。虽然环境不太好,但毕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待遇也还不错,就这样一干就是20年。
可是就在他40多岁的时候,制鞋厂倒闭,他下岗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感觉好像世界末日来临,没有了收入,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全家人只有靠妻子一个人的工资过活。
不会什么别的手艺,他只好在街边摆了个修鞋摊,虽然风吹日晒雨淋,但收入还很可观。只是后来,城市发展了,为了市容市貌的整洁,在外面摆摊,总是被城管撵来撵去,整天担惊受怕的,总感觉不是个长久之计,再加上修鞋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不好做,摆了十年修鞋摊后,他决定不干了。
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家刀削面馆招聘削面工,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应聘,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他说可以让他试一试。恰好那家面馆急需人手,就把他留下了。
虽然是初次接触削面,但他觉得没有想像那么难,和他削鞋底、削鞋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个快、准、稳,只是胶皮变成了面,削起来更省劲。加上老李是个勤快人,做事麻利,老板很喜欢他。
就这样,一削就是五六年,如今,他已经是店里的招牌了,店里的老食客有好多都是冲着他来的,说他削的面既均匀,又薄厚适中,嚼起来不费劲,还不失筋道。他现在每天在固定的时段为食客进行削面表演,不用每天在后厨不停地忙碌了。
现在每月的收入不少,老伴前几年退休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他准备再干两年,就回家陪着老伴,一起安度晚年。
这不,前几天看到了我们的宣传单,他很感兴趣。他准备先来拍一张试试,要是满意,就拉老伴也来拍。
我们问他的职业梦想是什么,他说:“我从小就想当一个音乐家,以前,我父亲有一把小提琴,父亲还教过我,只是我才学了几首曲子,父亲就去世了,后来经过了十年浩劫,那把琴在动乱中失踪了。每当想起我的父亲,我就会想起那把小提琴。”
说到动情处,老人还留下了几行热泪,我们不禁被这个老人感动了,我发誓,一定要拍出老人满意的照片,让他圆一下当年的梦。
以一个音乐家为拍摄主题,我们需要一点时间,准备符合音乐家身份的服装,还有,我们需要一把小提琴。但是,老人强调,不要那种舞台表演的正式服装,西装革履的,他不喜欢,他喜欢欧洲街头的那种音乐家的风格。
几天后,我们准备就绪,在一家淘宝店淘到了一套衣服和帽子,在一个二手琴行租了一把小提琴。之所以看好了那把琴,是因为它表面的漆很斑驳,木质的肌理清晰可见,很有质感,有着一种怀旧的风格,与老人的年龄、生活经历都很配。琴行的老板一再强调,那把琴年代久远,很有收藏价值,一定不要弄坏了。
老人来了,我们为他化了妆,把衣服和帽子都穿戴好,老人顿时像变了一个人,很难让人想到,他竟然是一个削面工。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哪里不太自然,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这时妻子说:“胡子!缺胡子!”
是啊,脸上光秃秃的,怎么看怎么没有街头艺人的范儿,还是妻子眼光独道。
我们为老人粘上了白胡须,效果完全不同了,实足的街头老音乐家的气质。老人照着镜子,连连点头称赞,直竖大拇指。
我们把老人领到事先做好的布景前,欧洲的传统建筑风格,灰色基调,露天的咖啡馆,旧报亭,老人站在背景前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我把小提琴箱拎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打开,交给老人。老人拿过那把琴,在手中抚摸着,爱不释手。突然,他看着看着,愣在了那里,双手开始发抖,他问:“这把琴是在哪买的?”
我说:“不是买的,是租的,在一个二手琴行。”
老人两眼噙满泪花,用激动的声音对我说:“我终于找到它了,它就是我父亲的那把琴!”
“那么巧?怎么知道是你父亲的琴呢?”我听了很惊讶,有点不敢相信。
他把琴拿到我的近前,指着琴身的背面说:“你看,上面刻着几个俄文字母,这就是我父亲的名字李云海!”
他接着说:“我父亲学过俄语,所以就在上面做了这个记号。”他把琴抱在怀里,老泪纵横。
那天,老人用这把旧琴,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思乡曲》,琴声婉转悠扬,充满了淡淡的忧伤。老人说几十年没碰过琴了,但这首曲子却记忆犹新,那是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首曲子。
在老人演奏的时候,我们按下了快门,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镜头,没有摆拍,老人的表情与动作,真实而且饱含深情。照片冲洗出来的时候,老人和老伴一起来看,老人很满意,而且还有些不好意思,说:“我要真是这样就好了!”
我说:“这就是你真实的样子。”
他老伴也笑着夸照片照得好,说:“没想到,老头子还会拉小提琴,不过你拉琴的动作和削面倒是有点像!”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还给老人一个惊喜,我去还琴的时候,和琴行的老板说了老人的事,老板很感动,他说那把琴本身并不值太多的钱,只是它的年代比较久远,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罢了,既然是老人家的琴,那么就物归原主,送给他吧。
当我把琴交给老人的时候,他连声道谢,那把琴抱在他的怀里,就像失而复得的婴儿,他感动得再次流出了眼泪,竟然哭得像一个孩子。
现在,每逢周末,老人都会带着他的小提琴,来我这里坐坐,品品茶,拉几首新学的曲子给我们听。而且老人很喜欢我们为他设计的造型,他也蓄起了胡须,穿得很时尚,他说:“我要配得上这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