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之源浅析

2022-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刘白

      之乎者也之邦。儒释道源合一之国,竟然在我们的中学文化教育里,接受的中国英文读语CHINA翻译过来是“陶瓷”之意。

      虽从任何一隅都知道这是所谓教育专家的胡扯,但苦于没有实际例引来反推。只能把此疑问与专家胡诌暂时放在心底,但作为正儿八经的华夏民族一员,对此总是耿耿于怀,因为把中国之称的英文答非所问的翻译成“陶瓷”,不说滑稽,也确实对自己不尊重。若是可以这样,那又何必翻译成“陶瓷”呢?还有多种选择哦,可以译成“丝绸”,还可译成“青铜”,我也可以把专家理解为砖家。

      心中只有一个声音,CHINA在外来语的语系与语代码来说,绝不是“陶瓷”,首先中国之意的中文解意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之含义。但我们的砖家告诉我们之所以称中国,是因为我们当时自认为在世界中央,所以捡“中”字称呼其国。在这里只有对所谓砖家表示歉意。这肯定不是答案!因为中国骨子里就没有自大的基因,讲究的是仁和厚载。

    在上古时代,冲与中是通用的,例如《老子》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就可以解释或通用为“中”,“中”即是中和之意,“冲”依然是中和冲淡之意,“冲”的左边两点,即为阴和阳之意,一阴一阳便中和了,也即冲淡、冲虚了。这才是咱们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世界上不是只有输或赢,非死既亡的搞法;还有一种,就是和为贵,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你再野蛮,我把你为我所用,大家合作共赢,只要你认同我的文化,我的主张,咱们就是兄弟姊妹一家亲。比如满族的清王朝,只要认可儒释道的主体文化,你就是做华夏大地的皇帝又如何?无所谓啊,咱们文化同源一家人嘛。这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破之缘由。由虚怀若谷之文化胸襟来“中和”一切鸡鸣狗盗的所谓的输输赢赢。这就是中国的“中”的真切含义,不是一些专家所叨叨的什么那时候人自认为地处世界中间,而取之中。(每于此,实在哭笑不得)  

     既然,上古的中国文化如此之奇妙,大家试想,外文之代码怎么会简单的对china之语意只是“瓷器”的代名?

     追溯回源。

     匈奴人是在中华大地春秋战国风云叱咤之时就与内地有无限牵连的民族,一直到今天,历史已确认,今天的匈牙利就有远古匈奴人的血统。从陆地上,若说与华夏民族最早有战事的欧系民族,就应该是匈奴了。蒙古不算,他属于亚洲中亚;西部的波斯帝国不算,他也属于亚洲西亚。

     匈奴最早接触的国家(那时候的国家只是代表一个单位)是秦,秦在统一六国前后,与匈奴均有战事摩擦。不论当时的匈奴人讲得是何种语言,但他们对秦国应该有一个读音或者是称呼,而那称呼就是当时当地人的读音,那就是“秦”,就好比“功夫”在英文里的读音就叫“功夫”一样。则英语拼读的发音是“chin”,自然拼读后便是“秦”的发音,至于说英文中china后还有一个a,这只是英语的构词,很多国家名称都是a结尾,那么他们对“秦”的发音就是china,读出来就是“秦那”。比如法语读出中国是“细那”,意大利语读出中国是“期那”,那都是对“秦那”的不同音译。当时匈奴人往南可以掠夺中原的一些物质,但也在中原学习到了以物易物的技巧,则后期一边与中原发生或大或小摩擦,一边往西北方向与还没有欧洲的欧洲人进行以物易物的活动,自然而然就把“秦那”、的读音传播出去了。

        所以,溯本正源,“china”在外来语的读音“秦那”,即指的上古的秦国。

        说到这里,面对生活在这么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我真的不想再听到什么“china”是瓷器、陶瓷了。如果是这样,那还真不如翻译成“青铜”,起码比瓷器厚重。

       “秦”是我们这个国家,外族对我们的称呼,“汉”是一个民族黄河两岸立族之名字,今天从远古至今,我们已是多“国”之国,也是多“族”之族,而今标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

            是谓:  谷神不死……绵绵若存,用之不勤。(2022.4.1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