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
原创内容 文/小幺在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孩,是个人名,生年不详,个头中等偏矮,体型中等,皮肤黝黑,是我老家邻居,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年轻时哪个不面朝黄土背朝天,满脸风霜,格外显老。那时的农村人也没什么文化,在他们那个年代,能读个几年书的,都能算个文化人。也许是家中排行老三,父母就叫了他三孩。三孩,初听名字以为是个毛孩,其实是个小老头,我对他印象最早的时候,应该是我十来岁的样子,上初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十来岁以前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了),那时他已经有五六十岁了(一个那么大年纪的人还整日被人喊三孩,特别是淘气的孩子,也真让人难受的,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取个好听点的名字,至少不要阿猫阿狗臭蛋一类的,小时还好,老了听着真让人心酸,儿孙也难受)。他还挺喜欢到我家,整日对着我爸喊“俺舅俺舅”,可能跟我爸聊的来吧,偶尔需要找我爸帮点小忙。有时也找我帮忙,无非是一些穿针引线的忙,毕竟年纪大了,眼神不大好了。我妈倒是不喜欢他来,但也没怎么表现,就是什么都不吭声。听我爸说,他是住姥家。他的家在哪里,我始终也没问,也不知道,反正他一直住在我们村子,他的儿子也住在我们村子,他的孙子也将属于这个村子。
他老婆去世早,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时农村全靠种地,仍然普遍贫困,没人带着就根本没人敢走出家乡到外面闯荡。五六十岁的时候,他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也结婚了。也算完成任务了。但不知道是不是跟儿媳不合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儿子结婚后,就给他用砖瓦盖了一间小房子住,旁边用木头和玉米秸秆搭了个小偏房,当做厨房。
三孩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像他这个年纪的城里人,要么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要么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他则天不亮就起床,串堂过街,到处翻找可以卖钱的垃圾,当别人都吃完早饭,收拾妥当,才会看到他背着一袋垃圾回来,有多有少。不一会儿,从他那小屋冒出了缕缕炊烟。女儿们偶尔也会回来看看老爹和弟弟一家,但从来没有进过那个小屋子。
没几年,他儿子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在马路边宅基地盖起了楼房,老房子就空了下来。三孩搬进了儿子的旧院子——三间堂屋和厨房及过道围墙组成的院子。除了搬进更宽敞的新家,三孩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生活的重心依然在外出捡垃圾上。
再后来,我也离开了家乡,到了城市生活,偶尔回家也再没见过三孩。只是偶尔听人说起他的孙女成绩不错,一直名列前茅。还要去北京参加什么比赛。
去年年前回家呆了一段时间,听父母说起了一些乡间人事,其中提到他,说送去敬老院了,每个子女每月出500元。原来儿子媳妇一家都在市里生活,好几年了,儿子跑长途运输,孙子孙女市内读书,儿媳妇找了个超市的工作。因为儿子一家常年也不回来住,起初不让三孩住旧院子了,直接住进新楼房里,也算给儿子看家了。后来儿子回来把三孩接去市里住了。不知怎的,没住多久就回来了。现在又不知怎的给送敬老院了,四个子女也一致同意了。不过,听说敬老院还不错,有一群老头老太一起聊天什么的,也不会寂寞,伙食也还不错,一日三餐有肉有菜,早餐还有鸡蛋、咸鸭蛋一类的,想吃什么花钱买就行了。看子女给的钱,在敬老院也够用了,而且还有养老金呢,子女有空也过来看看。说来也巧,腊月二十五六的时候,我正带孩子跟邻居聊天,居然又见到三孩。这时的他,穿着一条半旧的棉裤,一件较新的棉袄,戴一顶老年帽,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回来了。回来径直进了门前的竹林,选了两棵高大茂密的竹子砍了起来。不一会儿竹子砍倒了被他拉出了竹林,放置在新铺的水泥路边。他找邻居要了一个枯树根,准备砍掉竹子上的细枝叉。邻居跟他聊起来“你这给谁砍竹子呢,那么大年纪不歇着?”“给院长,他想搭个棚子种菜”,“您多大年纪了,有七十多了吧?”,“什么呀,马上八十了。”说完又继续砍他的竹子。砍完把竹子放到了人力三轮车上,准备拉走,竹子少说也有八九米长,放在小小的人力三轮车上,怎么看怎么不协调。三孩坐上去试了下,蹬起来有点费劲。况且竹子这么长,一会拉回敬老院还要经过长长的街道,不知道三孩怎么拉回去呢?

儿子嚷嚷着要喝奶粉,只好带着他回屋沏奶去了。等孩子吃饱,我刷完奶瓶从屋里出来,三孩已经走了……我也再没问。
上月有事回家,听妈妈说,三孩死了。我颇感震惊,上次见他还显得那么精神抖擞,这才几个月,怎么就?妈妈小声说“应该不是正常死的,入葬前有人去看了,说脖子上有勒痕,警察都来了,三个闺女嚷着要把弟弟扔进号子里去,但最后,警察调查没多久就走了,经过众人劝解,三个闺女也让死者入了土”。原来,三孩即使老了也改不了之前的习惯,每天不定时出去捡垃圾,敬老院吃饭时总是找不到三孩,后来就把他从敬老院撵出去了。儿子把他接到市里,单独租了间屋子给他,可他还是一切照旧,不知是不是房东向他儿子告状还是怎的,儿子媳妇说了他几句,结果想不开了……
不知道他们姐弟以后将如何相处,但逝者已逝,愿他入土为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