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读懂一本书。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读懂《傲慢与偏见》

2017-10-28  本文已影响103人  伊十八
读懂《傲慢与偏见》

作者:

  简·奥斯丁是英国十八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小说家,她鼓励个人价值,提倡精神自由,但几乎以同样坚定的态度否定私奔、质疑鲁莽的浪漫,强调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毫无出路。她的作品总是充斥辩证思想。想知道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打开英国人的钱包,新版的十英镑纸币上就印着奥斯丁女士的头像,跟英国女王平起平坐。

  《傲慢与偏见》主要讲的是乡绅班纳特一家嫁女儿的故事,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童话背后,一幅新版的十英镑纸币上就印着奥斯丁女士的头像,跟英国女王平起平坐。《傲慢与偏见》主要讲的是乡绅班纳特一家嫁女儿的故事,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童话背后,一幅十九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学影响:

  奥斯丁时代的英国,“小说”这种题材还未成熟,虽然前面有斯威夫特、笛福和菲尔丁开道,但是它还登不上大雅之堂,在文学的整个生态系统里还处在相对底层的地位。后人一般把那一段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可是当时台面上主打的基本上都是诗歌文学。那时的小说写作环境其实门槛很低,海量的作品,强大的流传度,作者虽然能获得一些实际收益,但作家地位基本上处在“妾身未分明”的状态。更有尊严、更有追求的男作家、男读者,往往羞于混迹其中,这就促成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读小说的是女人,写小说的也是女人

  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通常比较狗血,套路的剧情比比皆是。相比于这些内容,奥斯丁更关注日常生活里隐藏着的更复杂的戏剧性,于是她决定要突破套路、写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并因此真正地改变了文学史。如果没有她的推陈出新,那段时间就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名字、一部像样的作品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奥斯丁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发表,所有的文坛声誉都来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追认——她几乎是单枪匹马、悄无声息地填上了这个空白。

  纵观整部小说,奥斯丁对于结构有精心的设计。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互相穿插照应,在推动情节的发展上各司其职,因而整个故事的推进节奏始终保持得不紧不慢。而且,这些元素都是被打散了以后融入日常对话和出行中的,所有决定人物命运的重场戏都以日常面目出现,自然妥帖。奥斯丁掌控结构和节奏的过人能力,为小说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

表面上看,这是个关于谈恋爱相亲的故事,而且很少有缠绵悱恻、生死相许的情节,只有舞会、牌局、串门和没完没了的聊天。但奥斯丁式的家长里短却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796年。《傲慢与偏见》的时代,英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上都在走上坡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即将到来。各种新兴的生产模式都在催生能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人际关系以及文化内涵。城市化尚未进入加速膨胀期,但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村,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一股稳定的、举足轻重的势力。

  奥斯丁既是这种环境的产物,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大胆革新者。


核心剧情:

  说到故事梗概,写的是乡绅班纳特一家嫁女儿的故事。他们的需求如此急迫,主要是因为英国土地的继承制度既复杂又落后。从小说的情节看,班家的地产属于限定继承性质,不能空置,必须有形式上的男性服役者。班先生班太太膝下无子,一旦班先生去世,班先生的表侄柯林斯就能继承房产,他随时能把班太太和五个女儿赶出门。所以班太太的焦虑情有可原。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工作,婚姻非但是头等大事,而且是“唯一的大事”,关乎生计甚至生存。

  在这样的环境中,班家的社交生活暗流涌动。故事一开场,班太太兴高采烈地向班先生报喜,说附近的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新主人是阔少爷彬格莱先生——重点在于,彬格莱是个单身汉。彬格莱果然与班家大小姐吉英一见倾心,而他带来参加舞会的朋友达西比他更帅更有钱,而且气场格外强大,对于班家某些缺乏教养的女眷颇为反感。他是小说的男主角,代表“傲慢”;而班家二小姐伊丽莎白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达西的“傲慢”刺激她对他产生了“偏见”。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模式,初见端倪。

  班先生的表侄以为自己即将继承大笔财产,就在婚姻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他企图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无情拒绝。但与此同时,伊丽莎白也受到了英俊军官韦翰的蛊惑,以为达西仗势欺人,侵吞了韦翰的财产,剥夺了他个人升迁的机会。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会由此而加深,以至于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

  误会当然总会解决。小说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情节安排,让韦翰的真实面目逐渐显露。韦翰勾引伊丽莎白的妹妹私奔,这个事件有可能辱没班家门庭,导致五个女儿嫁不出去。关键时刻,达西显露出他的善良和仗义,及时帮助班家解决了问题,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他们重新评估了对方的品行,认定非君莫属。尾声是一系列欢乐的流水账,小说中提到的几对男女都喜结连理。


核心内容:

  奥斯丁在作品中反映的价值观影响深远,比如个人、尤其是女性如何在情感与理智、自由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奥斯丁都有她独到的见解。时至今日,研究经济史的专家们可以从她的细节里得到很多一手材料,女权主义者可以通过分析伊丽莎白的思想活动测量十八世纪女性意识的温度和活性。她的笔下有最尖锐最深刻的社会批评,对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发展高度敏感;她鼓励个人价值,提倡精神自由,但几乎以同样坚定的态度否定私奔、质疑鲁莽的浪漫,强调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毫无出路。她对上流社会冷嘲热讽,对新兴的中产者时不时犯的幼稚病和自我意识陷阱,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开玩笑的机会。但是,与此同时,她又对社会福利的基本保证和合理的个人幸福的可能性,抱有相当积极的态度。是洞察秋毫的批判者,但从来不是大张旗鼓的叛逆者。


总结:

一、作者:

1.写作特点分明: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家长里短

2.对结构与结构的精准把握

3.填补当时英国小说的空白

二、背景:

1.社会处于转型期,工业中产阶级崛起,英国国力强盛

2.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改变

三、价值观:

1.女性对感情要充满感性与理性,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毫无出路

2.在追求自由的时候要注意与规范理性平衡

3.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正常与人交往,总是会带有“傲慢”与“偏见”。不要非常快速的将对方脸谱化,要细细品味,耐心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