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 自恋
前言
最近花了一些时间来学习了心理学,主要是读读得到app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看看一些读者的留言。有时候看到一些有趣的观点时,顺便做一下自我反思或者尝试解读一些朋友同学的心理动态和行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每每发现一些简单理论解释了一部分的现实现象,就会欣喜若狂。最近读到的动机这一模块,里面有一个概念——自恋,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自己,于是就认真思考了这部分的内容,也有所收获,用点时间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并分享出来。
我的自恋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就是一个相当自恋的人。有趣的是,我中小学都觉得那是自信,直到大学经历了一些事,我才发现我一直认为的自信貌似有点问题。前些天,我问了一下女朋友:我大一是不是有点自恋(问得格外小心)。结果她一阵大笑,然后一脸嫌弃说道:你哪何止自恋,简直恨不得告诉所有人你高人一等。她哗啦啦地一顿评价,我越听越是觉得尴尬。后来她也给我挽尊说,大学四年我变得很快,到了后期就逐渐收敛了。至于我自己如何收敛,我读完心理学上的自恋后,慢慢有了答案。
虚体自恋与实体自恋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的术语,他的理论叫自体心理学。所谓的虚体自恋,简单来说就是面子。一个过分注重面子的人,终会把注意力放在外头,自己是否漂亮,是否有钱,是否有地位,这样的人当有面子的时候就会格外自信,而当自己稍微有点没面子,就会陷入很大的苦恼。那实体自恋就是里子,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不容易会被外界条件所影响。比方说,考试。有些同学考试考砸了,他会陷入很大的苦恼中,这是典型的外界条件过分影响自己的表现。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典型这样类型的学生,因为我过分相信自己的天赋(也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自恋),认为自己应该能考得不错。结果时常被现实打脸,虚体自恋被打击,就觉得苦恼。有的同学考试考砸了,他自己内心有时候是开心的,他会认为幸好在试卷上遇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并且做错,加以学习,日后就会变得更好。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一个虚体自恋的人往往没办法接受,因为接受这个想法的前提是先否定自己的自恋。所谓:道理谁都懂,就是过不好。
虚体自恋从哪里来
从心理学来说,虚体自恋源自于人的全能自恋的本性,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样的天性会促使它去探索和学习。但婴儿的全能自恋应该随着它的成长慢慢变弱,就是慢慢承认有些事自己是做不到的。我个人认为全能自恋是不可能全部褪去,只要细细观察,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自恋的一瞬间,仅仅是多少不一样罢了。但要是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全能自恋还过多地保存下来,就会显得比较糟糕,譬如说熊孩子这种。
实体自恋
一个人有了最基本的实体自恋才可以自我观察。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细细一想,我发现我能够从一个虚体自恋狂慢慢地落地,是因为我一直有记录日记。我又再一次感谢自己写日记的习惯。我还非常清楚大学自己写日记的那种煎熬。我在大一参加了很多的比赛,这些过程并不全是顺利的,我在夜里回顾自己一次又一次失败丢脸的瞬间时,确实非常难受,那一定就是虚体自恋的人难以自我观察的表现,可惜的是,那种煎熬最终让我放弃了继续写日记。
我在读到实体自恋这一段的时候,深知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虚体自恋者,我急切得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文章的最后给了我一个这样的答案: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这句话一读完,我心中所爱的一切一幕幕地闪过我的脑海:我想起自己喜欢的篮球,无数个自己单独练球的下午,就算被球场被打败也觉得开心;我想起了我爱的人,一次次的付出就算遭到拒绝也会觉得开心;我想起了自己喜欢的钢琴,一个个练琴的深夜,就算一直弹不好也会希望继续弹下去;我想起了我喜欢的程序,就算一次次遇到过不去的bug,也还是希望可以解决,等等等等。那一下,我似乎知道自己的那不多实体自恋从何而来了。
最后
《一代宗师》电影里头,赵本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我突然想起了一直以来我认识的那些人,有些人真的减肥成功了,有些人考研成功了,有些人真的追到自己女神了,我闭上眼睛想起他们,都感觉他们的表情除了把事情做成显得高兴以外,脸上都有了一种一般人没有的从容和自洽。我也见过太多的人因为虚体自恋而不敢接受任何的挫折,不敢爱一个人,也不敢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永远有一种“做啥都成,暂时没做”的姿态,脸上也没少挂着纠结。
愿大伙都能为自己所爱的人和事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