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一样
去年我们这儿新建了一座购物广场,就在国道的边上。主体落成以后,尚未有一家商家入驻,商城外面的广场显得十分寥落。两架有点儿丑的变形金刚摆着姿势,引得许多小朋友在那儿玩耍,阿姨们便就地跳起了广场舞。我们都好奇着它啥时候会开始营业,因为它拉了一条大横幅,**县第一家肯德基入驻本广场!
最近,肯德基终于开业了。可每当我路过那儿,依然看到这则标语,都略微觉得有一点儿刺目和尴尬。这种尴尬,或许来自于一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纠结过久的年轻人的灵魂深处。
还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县里面第一次开了一家电影院。那时候我们也觉得它很新奇,名叫“九州”,还硬是要带上“国际”两个字,似乎显得很高大上似的。自从有了电影院,县城的男男女女们约会终于有了新去处。可是电影院经常是门可罗雀,小城里的人们,还没有花“巨资”去欣赏电影的习惯。而自然动画片之类的,最受欢迎了,小孩子估计会吵着父母去看。
有一回我跟我同学两人,有一部非常想去看的电影,更是被“电影院”这个名词以及氛围深深地吸引了,非得跑去看一场不可。我进到电影院,里面的富丽堂皇的确少见,到处是流光溢彩的,地板被金黄的灯光映得透亮。影院两边是巨幅的电影海报,一些从未听过的名字,晃得我都不敢抬头看。那时候我还很害羞的,同学比我厉害多了,熟练地买好了票,我们便进场了。拿着一张白色的小票,我握着直到电影结束,它被揉成了一团。那是一个下午场的电影,整个影院只有我们两人。那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影片,这也是我高中时代唯一的一次观影体验。
县城里的年轻人非常之少的。在县城,除了政府单位有不少的年轻人外,其他行业的年轻人是非常之少的。微薄的薪水,根本无法支撑起年轻人最正常的生活支出,更不用说欲望和野心了。他们纷纷“外逃”,而这一“逃”,基本不会再回来了。能在外扎根的,便深深地扎了下来,至多给留在家乡的父母,隔段时间汇去本就不多的工资。他们至少获取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就比如说看电影,还有就是肯德基。肯德基至少是在市里才有的速食餐厅,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是最快吃到的,紧接着便是外出求学的孩子们。在我们本地,有各种各样的盗版肯德基的商铺,什么多乐基、美其乐啥的,吃起来好像也很美味。鸡翅、鸡腿、汉堡,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在我们心里,在电视里看到的肯德基才是正宗,而我们只能对着一大堆广告图片流着口水。
在我外出求学的时候,我去了武汉。这是我第一次踏出省界,去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地域中心的城市。这里的“七校联盟”,让人觉得它是个文化底蕴非常强的城市。之前,我只知道它是长江流过的地方。去了之后,我经常去武汉长江大桥,走过了好几次,用脚步丈量,仿佛站在长江之上,望着它流向无尽头的远方。车辆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行人常常感受得到小小的“地震”,可它依然屹立。看着长江和边上的高楼大厦,我才明白我置身于什么地方。
我家乡也有一条河,丰水期的时候,河水也奔流不息,可毕竟不能跟长江一较高下。这时候我觉得离家乡远了,离乡土远了,有一点儿像个城市人了。当我身处武汉,我始终带着一点儿难以置信的眼光,我居然是从一个极为穷僻的小山村里,一步步走到了这里,一步步地能看到长江了。在武汉,我最爱的就是长江,其次便是东湖。最好的江,最好的湖,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它们都是免费的。它们就在那儿,以其不容质疑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
即使去了大城市,我也从来没有去吃过肯德基。我对炸鸡之类的一点儿也没有好感,总觉得它是使国人肥胖的罪魁祸首。而且我觉得为了口腹之欲,就对肯德基产生某种崇拜,似乎不是什么理智的行为,甚至有点儿媚俗。我好像有点儿看不起这样的行为,到后来我才明白,这种看不起,也是缘于自己的自卑。仿佛把它当成是一件什么大事似的,而城市里的小孩们,自小就是看惯了的,自然不会把它当一回事了,就相当于我们进一家小餐馆一般随便。
其它,这本来也就是极为普通的一个消费场所,只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而心里自然会生出的一种奇怪的情愫。
而在如今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当我们的小县城,已经有两家电影院了,也有过肯德基了,等他们走到外面去的时候,至少物质上的自卑能更少了些吧。除去物质上的追赶,基础教育、精神世界的追赶,可能显得更为重要。而一代又一代的小城教师们,也在为此不停地努力着。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一辈的人回乡教书,将会带来更多现代的教育理念。当我们的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成长起来的时候,或许便能拥有更为公平的竞争起点了。
到时候,小城的少年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也许能够更加真实地面对内心的自己,而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不断地一次次放弃,一次次地后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