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单纯不希望“贫穷”变成甘肃的代名词
陌生的人交往时,两个关键词,想象和判断。想象开启话题,判断开启聊天。对陌生的人和事进入判断之前,必有刻板印象。
今天做了个小调查,问大家对甘肃人和甘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不出意料共性就是穷,干旱,红扑扑的脸蛋,鼻音浓重的口音,能喝豪爽……
作为一个甘肃人,在北京经常能碰见这样的对话:
在面试,
A:你是甘肃的啊?印象中甘肃是个很穷的地方。
我:嗯,但我们甘肃人民依然在艰苦奋斗努力致富。
A: 甘肃有很多土豆是吧?
我: 我们有洋芋。
扳回1局。
等面试,
B:我家离北京好远。
我:你家是哪里的?
B:我是安徽的。
我:我是甘肃的。
扳回2局。
在吃饭,
C:我们家那边好穷啊。
D:我们家那边更穷啊。
我:要跟我们家那边比穷嘛?
大家:来来来,为你干杯!
扳回3局。
后来一段时间,聊天的话题慢慢的变成了,
E:你不像甘肃的啊!你像个南方姑娘。你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啊!
我:还好还好。我就是甘肃的。
败了1局。
我觉得愧疚,我到底改变了什么,有一天让甘肃这个标签在我身上渐渐地跑远。印象中很清晰的是13年在北京实习的时候,一起实习的甘肃女孩子跟我们骄傲地说,我们部门的同事都说我不像甘肃的,我没有甘肃的口音。我对着手机录音,还暗暗的检查了下,自己到底能不能把前鼻音和后鼻音分清楚,l和n到底怎么发音,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离甘肃很远的人。这是对莫须有的规则的一种学习和顶礼膜拜。
在外地久了,慢慢的,这种陌生人的判断让我觉得甘肃在自己身上,好像是一个沉重而丢人的标签,脸皮这么薄的我,甚至在说出我是甘肃的这句话的时候,还得脸红一下,顺便想到了黄土高坡上那首东北风和西北风混合成的歌,还有那红红的脸蛋,黄色的尘土飞扬和时尚不沾边的打扮。用别人定下的刻板印象武装了自己对于甘肃的认识。
传播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叫刻板印象,信息的匮乏和不了解,使得人们总会用一些固定的看法来认识陌生的事物和人。由于路途遥远,甘肃人在北京的极少极少,就像很多人认为河南人是骗子一样,有很多人依然认为甘肃男人都是裹着白头巾唱信天游,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威武雄壮能摔跤的汉子,甘肃女人呢,也是汉子的一种,我们甘肃男人女人骑马射箭无所不能,上学下班全靠骆驼。
其实啊,在对一个事物处于信息缺乏的状态中,用刻板印象来看甘肃人完全是人的一种惯性思维。可以理解。
可是呢,也有很多本地人,让我觉得,他们被刻板印象是不是活该。因为不断地要在外地摆脱刻板印象,来标榜自己跟甘肃和甘肃标签遥远的关系,在甘肃人身上找优越。
我甚至碰见过,专门给甘肃本地人挖坑跳的甘肃人,原来人傻逼起来是不分甘肃人和外地人的啊。在这些人身上,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那种既自卑又自负的心理和神情,他们把想融入异乡的渴望变成了充满虚荣的恶俗,好像学会了那些大都市人会的伎俩他们就跟质朴的甘肃脱离了。
转过身来,你会发现,这种人身上还是带着甘肃人的淳朴嘴脸,用来掩饰自卑和展示自己与你这个甘肃人的区别。让人反胃,穷山恶水赐予了他们淳朴美好的性格,反而因为一些别的标签让他们非要反抗淳朴。
当然我也碰见了很多帮助我的甘肃人。考研复试无意间联系了我的一位老乡,她带我到了学校找了房子等等,或许是我太年轻,总觉得这是甘肃人之间应该有的样子。
也始终不相信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过的,在外地,最刻薄对待你的就是甘肃人。
以前在本地上本科,因为第一次离开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认老乡,在陌生的萃英山下,让人见了拥有同一片乡音的老乡之后,觉得每天被陌生感提着的心坠到了肚子里,爱幻想的我,幻想着老乡相见总会相抱无言两眼泪汪汪吧。
见了老乡,才发现大家是一副成人的样子,彼此的亲切就像水的波纹,分成了好几个圈子,慢慢到后来,发现这个本来应该让人很轻松的地方,与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或许离开了那个圈子,每个人的成长,便是不断的去除本地化的特色吧,不过,我还想保持属于甘肃人的那种淳朴。
某同学跟我说,出了你的母校,你就是周围人中你母校的唯一代表,出了甘肃也是一样,如果自己都不认可自己,不认可自己的故乡,还期待谁去觉得甘肃是个民风淳厚,穷山恶水出好人的地方呢?
作为新“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的一部分,新疆和西藏自然物质资源丰富,甘肃就像那个例外的野孩子。老天赐予了黄土和干旱,且黄河以东和黄河以西有很大的差别,自古有(黄)河西人不嫁(黄) 河东人的说法。作为一个河东人,小时候总能看见黄黄的天,后来三北防护林开始建起来了,气候大改善,兰州也有很多晴天,比北京多很多天的那种晴天,但在新闻中我们甘肃依然在拖后腿,气候差,穷,干旱……
苦难厚重的甘肃人民,也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地方,我的家乡就是一个书画之乡,爸爸还收藏了很多字画,就算不认识字,甘肃人的家里都有中堂字画。
还有充满感情的西北民谣,有一次在黄河边和我的朋友看弹着吉他唱野孩子的摇滚人,我感动得不能自已。 引用民谣歌手张玮玮的一句话:“越是寂寞的地方,音乐就越受欢迎。”而兰州,或者是黄河水哺育的甘肃人民,跟民谣一样,是平淡的、孤独的、安静的、低调的,但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我也想有一天,说起甘肃的时候,有这样的刻板印象(朋友写的偷过来的):
人:朔风大漠情,西北豪爽客。聚居族群多,民俗风情奇。
地:昆仑分甘肃,两地景不同。甘南风景秀,敦煌文化浓。
食:拉面全国走,国人谁不知。土豆成主食,玉米情何堪。
校:兰大西北立,无私育栋梁。师大承国风,桃李满天下。
今天我是二花。
文末想跟大家问一下,大家觉得我的排版还耐看不?欢迎大家来跟我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