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的访谈》
他是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我佩服所有把《百年孤独》认真读完的人,因为我没读过。但是我读了他的《活着为了讲述》,留下的印象是:军人家庭背景、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很多女人、靠文字生存、爱国、有个会讲故事的外婆,他来自一个大家庭。
再读这本《最后的访谈》,会更了解他。公共演讲时会紧张,访谈时幽默睿智,给人签名前会问对方的名字,以便把人家名字也写上。他和他妻子从13岁认识就没分开过。
当记者问他:“那么在您看来,哥伦比亚作家中,谁的哪部作品最能代表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呢?”他没有丝毫犹疑地回答:“《枯枝败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就是不一样,自信。按照马尔克斯的说法,《枯枝败叶》是即兴创作,读者很容易搞不清是谁在说话,但最终会明白的。
关于写作,大作家有一些建议。摘录如下:
“所以你必须写很多很多,然后不断修剪、修正,一本本笔记本变得支离破碎,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那么几页摆得上台面的内容。”“因为仓促而匆忙的创作一眼就会被识穿。” “我一直在搜寻细节,一旦找到了它们,那么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名小说家必然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 “新闻才是我真正的职业。它让我学会脚踏实地地工作。否则我就像个气球,漂浮不定。新闻让我稳稳地扎根于现实。”“在教你如何写小说这件事上,没有什么比阅读另外一本小说来得更有效了。”“我这一生都在传播和普及文化,我想这就足够了。”“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要求用词准确。”“逗号是个语法符号,但是我把它用作一种呼吸的手段。”“有时我们在巴黎待上三天三夜,就是为了能了解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关键词是:修改,细节,准确,读,文化。
马尔克斯最后调侃记者:这些记者起初到来时都显得那么谦逊,而最后他们不愿意离开。
昨天有读者建议我翻译几首歌,谢谢您的抬举。我看了看歌词,大都很悲伤。生活已经不容易了,不想看些悲伤的,但是《等着等着就老了》也在提醒我们:韶华易逝,韶华易逝,韶华易逝。
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