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亭上的怀想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由于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亭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这里流传着三国时期一段动人的故事:东吴公主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后人到此多有缅怀抒情,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咏北固亭的两阙词。一首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另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人其词。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其时中原沦陷已十三年。辛氏家族世代仕宦,因父亲多病早逝,辛弃疾为祖父辛赞抚养,受赞爱国主义影响极深。绍兴三十一年夏,金主完颜亮迁京开封。九月大举南侵,金后方军民'屯聚蜂起',稼轩聚众二千,归义军耿京部,为掌书记,并劝说耿京归宋以图大计,以一介书生而率众起义者,两宋唯稼轩一人而已。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稼轩奉表归宋,高宗召见,授右承务郎。闰二月,叛将张安国杀耿京降金,稼轩得讯,率五十骑生擒张安国,连夜渡江南归,献俘辇下,轰动建康,'壮声英雄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改任江阴签判。
渡江南下后的二十年,是稼轩理想与现实不断冲突的二十年。一方面,其为筹措北伐、恢复统一而不遗余力,先后作分析宋金形势与军事斗争前途的《美芹十论》、北伐计划书《九议》,在湖南安抚使任上,创置'飞虎军'为抗金准备。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归正'人,注定处在被猜忌、防范、监督使用的地位,而其又'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在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落职,自此开始闲居带湖十年,其后间被起用数年,五十六岁时二度罢居上饶,居瓢泉八年,六十四岁时,再次被起用然而两年后又被去职。数十年间稼轩沉浮政界,才干人所共见,政绩显著,但他的理想,他的壮志,却越来越渺茫。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稼轩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1204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写下这两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两篇传唱千古之作。辛弃疾以《南乡子》词来寄寓自己的故国之思,平生所愿。景象雄浑,气势豪迈,面对着满眼风光,滔滔江水,感慨深长,壮怀激烈。《永遇乐》中,作者借用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先贤的仰慕,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显现了对时局的担忧:冒进易受挫,中原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收复大业迫在眉睫;还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在写作此词不久之后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1207)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一代词宗,文武双全的辛稼轩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两首词风格迥异,内容慷慨悲壮,气象雄浑,将报国忧思寄寓其中,含蓄蕴藉,颇得杜甫沉郁顿挫之风。正如刘克庄所说:“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弃疾将满腔的爱国热情,结合北固亭的自然风光,地理优势,风物人情凝结成了这两阙词文,壮怀激烈,声韵悠远,被后人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