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Cool心理

如何面对职业枯竭?

2018-06-01  本文已影响64人  艾小艾的鱼

       首先,我想问你们,什么是“职业枯竭”呢?

       有一次,我和一位职业培训师聊天,她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业界知名的大型培训公司做讲师,由于能力突出和责任心强,深得领导的重视和好评,她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薪资也越来越高,但工作了几年以后,她基本失去了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再也找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纠结再三,最终辞职。而纠结的原因,只是因为它的薪水还不错。

       这位职业培训师身上发生的事情,就可以被称为“职业枯竭”。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常见表现包括:持续性的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感觉到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毫无工作热情,烦躁、易发脾气;个人成就感下降,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记忆力糟糕、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一想到上班心情就低落,总是盼着假期快点到来;和同事关系紧张,想到见上司就发憷。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对工作无能为力,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这种感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领导的掌控力太强或公司的制度单一化,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完全沦为一个执行的“棋子”,没有任何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最典型的就是工厂的流水线。我以前勤工俭学的时候,去过烟台的一个手机配件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基本上就是一个个固定的螺丝钉,领导不要求你去思考什么,只要你别做错就可以,所以你去看他们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的快乐写在脸上。

       我之前有个在老家的朋友,在公司做文职,每个月除了基本工资,还有一部分绩效工资。一开始朋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慢慢地变得不怎么上进,他说主要是因为他们领导说了,绩效的高低就看你加班的多少,你没有别人加的班多,绩效就要降。朋友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效率那么高,反正我干的好干得快也就是得个领导的表扬,也没什么实际的用处,打绩效的时候既然只看加班,我不如在那磨洋工呢。

       所以你想富士康为什么有那么多跳楼的人,制度单一的公司员工的热情为什么普遍不高?是因为所有人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都只朝着一个方向走,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很快就会失去工作的热情。

       再来看习惯化,它是指一个人每天机械式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垮。重复会带来厌倦,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别人如果重复地问你同一个问题,你一定会抓狂,恨不得把答案写下来贴在那;有人教你学英语要重复看同一个电影,一直看到吐为止,但基本不会有几个人会去挑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打破无助感和习惯化呢?我们不能要求领导改变、不能要求公司改变,如果不想换公司、不想换工作,能变的也就只有我们自己了。要想克服职业倦怠,我们就要让自己时刻处于创造的热情中。

       我有个闺蜜以前做研发工作,工作内容非常单一,研发内容、思路、框架基本上领导都定好了,她能做的就是找到对应知识点的题目,放里面就完了。一开始,各种知识点的题目都混杂在一起,选题就是一个一个地找,很浪费时间,再加上她做事本来就慢,经常是最后一个完成任务。她就想该如何改进,然后想到可以先做一个准备工作,把所有的题目先按知识点分好类别,这样需要哪个类别的题直接点开小文件夹就可以了,一目了然。虽然前期耗费了大量时间,但却做了个一劳永逸的工作,因为分类非常细致,无论再需要什么题目的时候,当别人还在一个个找题时,她早早就完成了工作。可后来大家都学会了,她又没有优势了。

       然后她想了第二招,在分类题目的基础上,又按照难易进行了排序,这样选择时又会快很多,之后她就不断地改进分类体系,每次都会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把枯燥的工作变得毫无厌倦感。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所以要让自己走出职业倦怠,就要在工作中去寻找意义、创造意义。会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人,能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希望始终存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