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工作者装逼技能简书电影院内心的杂货铺

为什么你明知道是一场戏,却无法自拔?

2016-07-29  本文已影响131人  林不方

        半夜里,把白天余下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下半部看全了。

        夜深人静,独自一人,这部戏尤其是后半部所带来的冲击和叩问就显得特别清晰。

        写电影观感有一个让人不悦的地方,就是应该首先把电影情节介绍清楚,好照顾没看过原片的读者。但其实我每次提笔要写观感的时候,心里早已经滔滔不绝,思维跳跃,要平心静气的把故事从头说一遍,显然让人激情受挫。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个发生在1971年的真实故事。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招募了一群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一个计划持续两周的模拟监狱里狱警和犯人相处的实验。这个实验最终只进行到第六天就提前结束了,原因是“狱警”和“犯人”两个阵营都在失控。

        大学生们的初衷只是为了赚取15美金一天的报酬,并且为了好玩,大部分人都选择扮演“囚犯”的角色——也许在普通大众眼里,囚犯比警察更多元化,让人好奇。在第一天里,包括“狱警”在内,大家都是在忍着笑,“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但到了晚上,这群彼此陌生的学生,因为个性不一样(或者说角色不一样),渐渐就有情绪被点燃。我对这个部分特别留意。因为我一直很好奇人的情绪是如何被激起,如何传递,如何交互,如何叠加,等等。看着戏里的学生们逐渐在游戏中被角色套牢,每个人都呈现出自己性格深层的弱点,并由此带出的匪夷所思的失控的实验方向,加上诡异的配乐,难怪这部戏被定位为惊悚片。

       作为一个看客,我明知实验到了最后并没有出现极端的结果,但我仍然非常紧张地跟随着剧情,在心里无数次对实验喊停。并且我在不断代入,一会儿是囚犯,一会儿是狱警,直到最后我发现,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我身上的一部分。如果我做了狱警,我肯定我也会跟他们一样,只不过我不会带头侮辱别人,但我可能会无视囚犯的受辱。

        在系统里面,不但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所谓的职责去扮演角色,并且自认为正确,而更无法估量的是,每个人还有自己心里的算盘。如影片最后根据当事人真实访谈而仿录的对话:那个把施虐演绎到最高潮的“狱警”,他说他只是想做一个“特别实验”,即试探人受辱的底线,显然这个底线比他预想的要低,所以他就不断地践踏——作为实验里的一份子,他甚至以为自己是清醒的。角色赋予人们判断的依据,这很可怕,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对此毫不知情。就如在看其他电影时,我们对于“好人”最终杀死“坏人”总有着热切的期待,而无视这个“坏人”其实也有父母子女。更不要说感觉逼真的网络游戏了。

        监狱是一个特殊的极端的系统,封闭、独立。而我们周围的系统无处不在:上至国家,下至幼儿园,甚至一个工作小组。只要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要管理者不受约束甚至变成权威,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平等,由此管理者会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在为职责服务,而无视被管理者的感受和权利。影片中的实验者津巴多作为设计人,也在这个游戏中逐渐陷落——为了让实验进行下去,他无视被试所遭受的心理创伤。至少在这个实验里,人作为自变量,实验者却未能完全操纵。

        而在戏外普罗大众的人生里呢?如果看客如我,面对的是真正的狱警和囚犯呢?我真能知道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吗?经历会改变人,角色更会改变人。社会赋予你什么角色,父母赋予你什么角色,最终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挣扎,会觉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