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失去,都会以更好的方式归来
从前有一个老人,家里有两棵长的很好的梨树,一家人靠着这两棵梨树的收成过活。
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临死前,他把两个儿子叫到面前,说:“我没什么财产,就这两棵梨树,你们一人一棵,好好养护,靠它的收成也够你们的生活所需了。”
安葬了老人后,两个儿子分了家,各自靠着一棵梨树过活。但有一年,老二的梨树生了病,用尽各种方法,那棵梨树最后还是死了。
老二媳妇痛哭失声,老二劝她:“哭啥?树没了,但人是活的,我们可以到城里去寻找出路,兴许还能过的更好呢!”
老大媳妇看到自家的树还好好的,便庆幸不已,逢人就夸老大的命好。
老二告别了老大,带着老婆孩子进了城。他先租了个房子住下来,让老婆在家里带孩子,自己在一家包子铺给人打工。
他头脑灵活,一边学做包子,一边观察包子的市场行情。一年之后,他离开了那家包子铺,和老婆在另条街上开了一家很小的包子铺。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他不但扩大了铺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
当老二带着家人衣锦还乡看望哥哥时,哥哥还守着那棵梨树在过日子。
生活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我们要面对一些失去,但失去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不幸。
就像美国作家、《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在业内享有“当今时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凯瑟琳·舒尔茨所著的《不惧失去,不负相遇》中所说的一样,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066914041840a414.jpg)
作者曾凭借关于太平洋西北地区地震危机的文章《那一场大地震》荣获美国国家杂志奖和普利策奖,开创了普利策奖颁给杂志媒体的先河。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父亲去世18个月前自己遇到真爱,在痛苦和喜悦两种不同情感间振荡的经历。
她用优雅细腻的笔触,站在历史、诗歌、文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将人生砥砺化作大气磅礴、催人泪下的倾诉,用好奇心和洞察力理性对待人生得失,让读者在优美隽永、警醒克制的行文中照见最真实的自己。
对处于忧虑中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正如她所说,“在目睹了如此多令人痛苦的失去后,我们会明白生活真正的重点,从而停止对其他无足轻重之物的担忧。”
在作者看来,失去的本质是,它毫无区别地囊括了琐碎的小事与重大的结果、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物、暂时的错位与永久的逝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fea01a972eec5749.jpg)
在浩瀚的宇宙星空里,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可生而为人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具备思维和认知。
得与失从来都是平衡的,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失去了江河的宽阔,得到的是大海的万顷碧波;失去了土丘的错落,得到的是高山壮丽的巍峨。
失去,也许是一种幸运,因为它会成为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让你因此而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就像我们在得到一些东西之时,也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侥幸拥有的额外之物。科技更是加剧了这种境况,它不仅使我们长期心不在焉,而且提供了大量额外的易失物品。
比如,随着数码产品越来越小巧,它们被弄丢的概率也变得越来越大。你不太可能丢台式机,却有可能丢笔记本电脑,丢手机是家常便饭,丢U盘就更普遍了。
如果将时间拉长,历史只不过是一场史诗级的关于失去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某些事情,它根本无法提供任何记录。世间万物转瞬即逝,冰川、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在消失,变化的节奏如同延时摄影般迅速,好似如今的我们可以用横眉冷对的永恒视角来静静地围观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fdec9bb5e684d661.jpg)
失去,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聚焦拥有的部分。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二,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梨树,反而让他修炼出了做生意的本事,比以前生活的更好。
在好中看到坏,在坏中看到好,在顺利中看到挫折,在挫折中看到顺利,在负能量中看到喜悦,在顺利中看到危机,在优秀中看到麻烦……
当我们走出得失之境,意味着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分离,一次次的幻灭。
但那也意味着一次次的重生,一次次的出发。
得到与失去相依相伴,就像太阳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播撒朝辉之时。
所有的失去,都会以更好的方式归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fa71fa9fb5305a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