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我的大学关于梦想,关于现实,关于TA

我的高四——献给正在追梦路上的你

2016-03-21  本文已影响195人  彼默

2012年6月,凤凰花开又落,在浑浑噩噩的半个月中,我草率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考前失眠,考时乱套,考后木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二天考完最后一科出来,望着阴沉的天空,一个念头开始占据我的大脑:复读吧!退回去,今年这独木桥不走了!

我历来都是后知后觉的,等考后成绩出来好一阵子,我才缓过神来,原来我已经草率地结束了自己的三年奋斗,哦不,或者说是结束了我一段盲目混乱的日子。成绩出来后,我就淡定地和家人说,我想再读一年!明明只是差重本线几分,可对当时心想考暨大新闻系的我,这就是对自己之前信誓旦旦的嘲讽。当时全世界,除了家人,几乎都在劝我不要复读。不过有家人的支持对我而言已经足够了。

我问了几个熟悉的老师,每一位都是分析复读如何如何不划算,有一位甚至还以命令的口吻让我不要回去。我这人也就是这样,感兴趣的事情,别人越反对,我就越感兴趣。

兴趣?也许是我现在想起来最能描述当时心态的词汇吧。因为选择高四这条少有人走的路,我感觉可以证明我可以不随波逐流,可以活得不一样。那时,失落感,自责感是有在发挥作用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就是想钻一钻高考牛角尖的冲动。

当老同学们开始憧憬新的生活,各种娱乐的时候,我婉拒几乎一切自认不必要的聚会,我自己找了一家冷饮店做了两个月的服务员,就仿佛突然消失了一样,企图以一种生理忙碌的方式给自己心放空。

那两个月,冷饮店的老板——我称为阿叔的人,经常和我聊人生,也许是天然的对于创业者的尊重,我对阿叔的话还挺乐意去接纳。阿叔自己也是经历过风雨的人,在他眼里我眼前所面对的只不过是人生路上微不足道的一关,他的冰城现在已经是城区规模和口碑都领先的品牌,而走到如今这一步,还是从小学童开始的。他具体跟我聊了哪些我记得不多了,但至今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种乐观旷达,敢想敢做的精神气概,这跟我之前所处的环境那种沉默压抑的氛围有很大差异。有时他会让我喝酒,我说还是学生不愿意,他就摆出一副老板的样子要我“敢突破和尝试”,现在想想觉得也挺搞笑,不过我的心态在那个暑假悄然发生着改变。

说句实话,阿叔是我的贵人,在我低潮的时候遇见,并让我迅速恢复斗志,甚至觉得自己选高四就是一次“创业”,这回就拼一次闯一次!反正“不死终会翻身”!

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我走上了高四的路。

令我意外的是,这竟是我高中最难忘的一年。而难忘的,不是因为结果,而是因为这过程。

母校没有复读班,高四只能插班,迄今我仍印象深刻地记得第一次踏入新班级的那个早上——师弟师妹们正在早读,读的是《先秦诸子选读》孔子篇那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一刻听到那句话,一种宿命感油然而生。我到新座位坐下,并在课本上记下这句话,这句后来被我践行了一年的话。

毕竟是母校的师弟师妹,我和他们之间没什么隔阂,相处的那种轻松愉悦让我很快习惯了新班级的生活,而一开始凭借着多学一年的功夫,分数高高上扬,不过吸取高三的经验让我明白,高考这种一锤定音的形式,考前多么牛逼的分数只是浮云。

新班主任昌哥其实从高一我就认识,之前也他代课的时候我也发言过,本以为各自是各自的路人,没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正式成为他的学生。第一天下午,他就约谈了我,送给我四个字“责任、担当”。选择高四,就是说明你愿意去承担一切可能带来的后果,要有责任感,也要有担当的勇气。“既然目标是地平线,又何惧风雨兼程”——那个下午昌哥说的话时不时在我耳边回响。

这其实是我想要的开头,平平淡淡的就好。

第一次高考,完败给自己的心态;结果我竟用一年的时间来跟自己聊天。

我分析了自己的毛病:高三本来有条不紊,一到关键时刻掉链子,无外乎自己太过浮躁,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目光短浅。于是我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戒骄戒躁,这一年从来不因分数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我养成了每天写一日记的习惯,前三个月反思自己的过去三年的生活,后面开始发现自己的生活,再到后面就是展望自己的人生。前三年写文章都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写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产品,而高四写文章却更多的是为思考而写文章,不包括老师布置的作文,直到一年结束,我竟写了500多篇各种各样的随笔,反思,日均每天1.5篇。

当时大号的活页本,几百页,我用一年把它写满,上面写着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我的反思,我的酸甜苦辣,也有我偶尔记录的一些关于生活的想法,对如何在竞争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衡的思考。这个会不会太占用时间了?对于我而言不会,我在独处过程中无形中把这当做自我消遣的方式,在思考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快乐。也许是文科生的缘故,坚持思考让我对每个科目的逻辑思维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间接推动成绩的攀升。

我读高四的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是发挥失常,且很多知识点在调整心态后迅速融会贯通,所以基础比较好,也让压力比较小。而让我之前一直想践行的“劳逸结合”的理念成为现实。这一年我意外地爱上了骑行,我骑着自己暑假赚钱买的单车几乎跑遍了整个汕头。每到星期六定期的会考结束后就是我一周最开的日子,单人单骑,这一年我去了海边不下十次,跑遍所在城区所有镇,了解家乡各地的风土人情,领悟这片我成长的热土。

家乡位于出海口,之前我却很少到海边,从家出发到海边骑行40分钟就可到达,所以高四我基本每一两周去一次海边。看海,让我心胸更开阔,心境更平静。如今因为南澳大桥的建成,那片海的人流量激增,我回想起来,真的很庆幸自己能趁着高四多看看家乡被开发之前的海。

是的,我竟然用复读的时间来做一件自己之前二十年都没认真做过的事情——好好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了解得越多,越有不舍,则越珍惜自己留在家乡读书的日子。

这一年给我一个绝妙的体验就是学会独处。之前因为长期担任班干部和社团干事,生活过得比较风风火火,生活里属于自己的空间实则少之又少。而高四一来,之前混的熟的朋友基本都去上大学,和新认识的师弟师妹也是保持一种君子之交的关系,结果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来和自己好好独处,在不断地写文章反思中,时时的骑行跑家乡的过程中,甚至偶尔自己一个人晚自习后到路边吃着夜宵的过程中,都是我在与自己聊天、思考的过程。渐渐地我明白了之前的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后面应该做什么。

这也是我最感恩的一个点:一年的时间,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我。这一年分数考得多么高还不如某一个时刻自己突然想通一些自身的问题来得开心——这也是我那一年的真实写照。而幸运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分数的提高终于让我看到是成正比的关系。

实际上我会想,这和我当时毅然决然选择高四的初衷还一致吗?当时出发的时候是一种钻牛角尖、惩罚自己的心态,而经历的时候却是以一种很享受的心态。也许这样的我才是更本真的自己吧,热爱自由,乐天不屈。悲壮的进来,如鱼得水地经历,最后又是平静地度过第二次高考。

第二次高考,心里倒没怎么想结果——那时一年的累积让我很自信“至少也得中大”——甚至还想着再不济失利了这一年也算过得值了,考后第一个念头却是,这么快就结束了,要大学了?

现在过去已经快三年,我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偶尔还会想起高四,那种单纯地生活着,单纯地为着一个目标而前进的时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本以为是一次自我救赎,竟成为了人生一场难忘的旅程。那一年我刚好20岁,在离开家乡与大学来临之间的缝隙,我巧妙地让自己于其中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整理。

一般人可能以为我写这篇文章会充斥着励志、学习、分数这样的主题,实际上,我写它主要是为了怀念它,那段充满着独处、骑行、思考的时光甚至让我觉得将来也无法再次复制了。

不知是不是天意安排,高考后不久,我骑行一年用来拍一路风景的手机出了故障,没有备份,所有照片损失殆尽;来到中大不久,又把高四时那本充满回忆和思考的日记本弄丢了。结果现在我连一个可以回忆高四的信物都没有。

我这人也挺随缘的,对我而言,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经历了,认认真真地。不管是得到,还是失去。实际上我怀念,但并不愿意回头,生活还是要往前看。

我感恩,高四一路上陪伴我过来的家人、师长、同学、以及那辆已经报废的自行车。那段时光,我真正地爱着所处的生活,脚下的热土,热衷发现生活中一切美的东西。高中前三年,我是个现实主义的战士,高四的我感觉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来得爽快,过得潇洒,走得顺其自然。

不过,它终究还是过去了,我依然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精彩。

愿与诸君共勉。

by 默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