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快乐就可以吗?不,我不这么觉得!
越来越多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童年无比重要。
经常有妈妈跟我们这样说:我不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尤其小的时候,他能有个快乐的童年,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不会强迫孩子学他不喜欢的,小时候也不用有太多规矩,自由自在最好,我们家信奉「快乐教育」。
父母以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就是「快乐教育」,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父母每天疲惫不堪不说,孩子自由惯了,到了上幼儿园时,也很难融入集体。
「快乐教育」不是对孩子有好处吗,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都是因为父母们把「快乐教育」和「放养」弄混了。
「快乐教育」和「放养」到底有什么差别?
误区一:快乐教育不用给孩子立规矩
我们先来看这对父母是如何「快乐教育」自家宝贝的。
宝宝开始能自己吃饭了,父母任由他一边玩一边吃,一顿饭能吃上一两个小时,食物也常洒得满屋都是。玩耍时,孩子想玩什么玩具,爸妈就给拿什么。不论什么时候,孩子想出去玩父母就陪着出去,孩子玩疯了不肯回家,他们也不催。 晚上睡觉时,孩子玩性大发,爸妈也不加制止,任由孩子玩到自己睡着为止。到了孩子幼儿园后,不少老师都反应孩子行为习惯不好、任性、难以管教。最后,因为不能适应,孩子不得不结束幼儿园生活。
为什么这对家长「快乐教育」孩子,换来的却是孩子不适应环境,自己还疲惫不堪呢?其实,这都是因为父母在「快乐教育」过程中,没有给孩子立好规矩。家长的经验是「约束和限制是压抑天性的」,于是努力让孩子感觉到高兴。 父母想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尊重孩子意愿的出发点很好。
可结果呢,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父母也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这个过程就像是为了不给孩子套「圈」,父母给自己套上了「圈」,然后追着孩子的意愿跑,真的是很辛苦。 对于孩子来说,他注定是要生活在自然规则和社会规范中,一味地纵容孩子,并不能使他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
只有家长立好了规矩,孩子养成了遵守的习惯,长大后才不会和社会规则发生冲突。
误区二:快乐教育不用培养孩子能力
再来看一个故事。
宝爸宝妈从不给孩子报兴趣班,觉得孩子自然发展就好。 平时,他们就让孩子自己随便玩,最多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走走。 可是到了幼升小面试的时候,孩子的考核成绩非常一般,与好学校擦肩而过。 能力上远远地落后于同龄孩子,甚至跟着其他小朋友玩都有些吃力。
上了小学后,孩子开始羡慕同学的一些才艺,主动要求学习,爸妈也很高兴地为孩子报班、买学习工具。 但不久爸妈就发现,孩子学了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钱花出去不少,孩子却啥也没学会。
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也觉得很冤枉,明明钱也花了、力也出了,孩子怎么就学不好呢?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需要发展能力的时候,错误地选择了不培养。「快乐教育」并不是说放任孩子自己去发展。
父母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探索世界的机会,为孩子合理地规划投资。
比如,你可以这样做:
1. 带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阔眼界,给孩子创造更多与同伴互动的机会 。
2. 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成为孩子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 。
3. 通过咨询和实地考察来筛选一些满意的教育机构,补充自己能力和精力上的不足。
孩子能力的发展是需要父母主动投资的,但家长要掌握好尺度,对孩子的事情不能全权承包。引导孩子的同时,家长们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
误区三:快乐教育的孩子不需承担责任
一些家长认为,既然选择「快乐教育」孩子,就不对孩子做太高要求,孩子犯错原谅他,孩子做错事帮他解决。家长注重孩子的快乐是好事,但家长要明白:自由是以能力为支撑,以承担责任为代价,以社会规则为边界的。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犯错是要承担责任的,父母不能帮你承担一切。
比如,你可以在一些生活场景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责任意识。当孩子不想去他坚持要报的学习班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是你当初自己的选择,你有责任坚持。」当孩子拒绝吃他坚持要点的食物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你有责任吃完。」当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却不以为意时,你应该对他说:「你犯错了,就需要承担道歉的责任。」家长要求孩子坚持,让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也能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孩子责任感的早期培养,需要父母的积极干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当孩子有了自律能力,就可以让有他更多的选择。这个过程会让他明白,权利与责任相辅相成,他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