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妖娆———读阿袁的中篇小说《郑袖的梨园》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b9f3feeb70f3a010.jpg)
喜欢读小说由来已久,平时除了中外名著,一直订阅诸如《小说月报》、《收获》、《十月》、《小说界》、《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国家权威性的小说杂志,还有《特别文摘》、《散文》、《美文》、《散文诗》、《诗刊》等等文学刊物。一个月仅花在书报杂志上的钱就达七八十元。如此多的书自然没有精力一一拜读,因为文章也是良莠不齐,但大浪淘沙,将目光织成网撒下去后,总能打捞上几篇令人过目不忘的好作品。阿袁的《郑袖的梨园》(见《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第5期)便是一篇值得人反复玩味的精品小说。
首先这题目就起得很有学问。郑袖何人?不就是战国时期楚怀王身旁那个美貌出众,奸佞阴险的宠妃。郭沫若先生写话剧《屈原》,安排她去勾引屈原,强行与屈原亲嘴。诱惑不成怀恨在心,时不时地向怀王吹枕头风,暗示屈原垂涎她的美色,调戏她,离间君臣关系。用这个名字给小说的女主人公命名,可见这女人是何种格色。梨园又谓何,中国戏曲是也。由此,题目便可粗解为:一个名叫郑袖的女人唱的一出戏或一个女人唱着一出郑袖的戏。我读文章喜欢先琢磨题目,如同写文章也喜欢先从题目上下功夫,然功力不够,题目起得直白。但朴素总比故作妖艳的好。最不爱读的文章便是看似满纸丽言,其实言之无物。我估计作者本人也不知道想写些什么,只是急于想把刚收集来的华丽词藻堆砌一番,卖弄一通罢了。同样,文章的题目未必要花枝招展,但最好能富有内涵。有内涵才显示有文化。这是气质美女爱出的招,于不动声色中尽显妖娆。的确这题目初看简单,双名词词组,但这两个名词均深藏典故,唯有行家看了才会拍案叫绝,无形中抬高了作品的份量。再看作者阿袁本人,江西南昌大学的中文系教师。若是没有这点文学底子,又如何起得出如此有深度的题目。从题目就开始魅惑人心,就好比戏未开演,先甩两把技艺高超的水袖,蒙得你呐,再也眨不了眼、挪不开身。
再看起始句:“郑袖第一次勾引沈俞是在课堂上。”俗。色情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毕竟小说要走向人民大众。旦看大学中文系教师如何将大俗演绎成大雅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得也是位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因童年时父母离异,雀占鸠巢,由此产生的心理变态,对凡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只要遇上这样的女人,她便要使尽权术,横插一腿,让她们也尝尝爱人被人抢夺的痛苦。但同样的故事被大师一包装就有了不同风味。就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若去除那艘大船,那耗资宏巨的场景,那泰坦尼克的历史背景,不过是杰与露丝很俗套的爱情故事。这便是巨作、佳作在细微处所见的真功。当前中短篇小说一般都不会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若把这个故事交由网络写手写,又会从童年一直写到成年,这样反而重点不突出,矛盾不分明,也没有悬念。阿袁却是从当下入手,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事件引出对过往的陈述,然后又收回,又展开。就好似一棵树,主干在向上生长,偶尔叉出几根枝条,那枝条便是因,造成现在的果。但在衔接上又连贯自然,不显突兀,虽然时间秩序颠三倒四,情节却十分流畅,连成一体。看似思绪零乱,文字好像流到哪儿算哪儿,但其实收放自如,很有节制,而且流出去的每个情节都是伏笔,都是交待,没有一笔是多余的。举个例说,作者写郑袖舞动着一双俏手在沈俞面前卖弄风情,从描写郑袖那双流风回雪的手进而写到她对戒指的独钟,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记忆里的那只戴在父亲情妇手上的银戒,想起那只手在她的作业本上白蝴蝶般飞舞的迷人,而他的父亲却板着脸,故作严肃,十二岁的郑袖看不懂风月。“但沈俞显然懂。”只一句话又拽回到眼前。
小说另一个特色便是语言。郑袖是沈俞儿子的家教,沈总是陪着儿子来听郑的课,郑对沈的勾引是闷在骨子里的,用声调,用手势,而那声调手势又非直露的挑逗,毕竟中间隔了个半大小子,毕竟都是文化人。那勾引就好比一朵花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若无人、无比自恋地绽放着,却让观者看得着迷。你想仅仅凭一双手的独舞就想勾住男人的心是何等的难,这若用文字来表述更是难上加难。那种欲拒还行且退且行的状态,那暗底下的功夫没一定的想象及描述能力是无法体现的,这很考验一个人的语言功底。记得有个老师曾说过:“写小说就要从细处下功夫,写得越细便越有学问。粗粗地勾勒梗概是最没文化的表现。”
这部小说另一个语言特色是运用了许多古诗文及戏曲典故,因为郑袖给沈的儿子上的就是古诗文的课,这是故事主要的发生场所,勾引的功夫也是借古抒怀,唯同样春心漾动的人方能听懂。比如:“他把郑袖这儿当梨园了。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郑袖就由他当一回醉生梦死的李后主,看她的小旦们在台上演着一折又一折的好戏。唱完《贵妃醉酒》,又唱《游园惊梦》,唱完《晴雯撕扇》,又唱《霸王别姬》。”语言的风格进一步映衬了主题——郑袖的梨园嘛,她在说书,也在演戏。导演、编剧、演员都是她自己。
小说整体的格调是知识分子贯用的冷幽默,诙谐的、睿智的、令人笑中含泪,泪中含笑。小说中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力与洞悉力。如“男人和男人原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男人,一被女人撩拨,就有些花枝乱颤的,变得轻浮,变得饶舌。而有些男人,却正相反,本来还是个温和的人,言语态度间,不热情,亦不冷淡;不殷勤,亦不傲慢。但被女人撩拨之后,反而更严肃了,更矜持了,简直变成了一棵卷心菜,愈卷愈紧,最后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再比如“得天下的女人都这样。她们是以温柔为鱼肠剑。阴到至处,便是柔。所以安静是傲慢,温柔亦是傲慢。男人以为这样的女人弱不禁风。却不晓得,这是能在黑暗中单骑夜车的女人。而呐喊中的女人,才惊恐,才寂寞。”这些论述都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现实中某些男女隐藏的心理,让人读了忍不住地点头赞同。作者是以一种十分冷静,近乎嘲讽手笔来描述彼此间的阴暗运动。但最终谁也没有战胜谁。郑袖勾引沈俞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沈俞,而是要找机会与叶青(沈俞的后妻)硬碰硬的对决,让她受伤。结果计划未展开,叶青却意外车祸身亡了。郑袖被惊得魂飞魄散,由她导演的一出戏,眼看万事俱备,主角却缺席了,而她得独自一人硬撑着唱下去,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郑袖一次又一次向陈世美式的男人实施报复,她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十多岁待字闺中,不懂什么是爱,怎样去爱,她的肉身只是她用以报复男人的工具。或许她爱过,一直爱着。她偷偷地跑去看初恋男友的家时流露出的落寞与忧伤,便映证了心底的爱。可童年的阴影,心理的疾病使她无法做到正常地去爱。郑袖是该谴责还是该同情,如果她不该谴责,那谁又该受谴责呢。家庭教育、社会问题,这似乎是小说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呐喊。“家长同志们,请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让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吧。”这个画外音是我自加的,或许作者本无此意,现在的小说不像以往要讲政治思想、教育意义,提高到某种形而上的说教高度,革命样板戏才大嚷口号。小说只是为了展示一个生命特例,故事讲完了就完了。万千感慨,见仁见智,任由读者自己去展开。
勾引本是项至为妖娆的功夫,描述的语言也极尽妖娆。阿袁更是极尽了一个中文系教师深厚的文字功底,堆积了历史上、戏曲中男女之间暧昧之能事,赋予了作品别样的风味。漫天水袖、兰花指飞来舞去,满纸妖娆勾魂夺魄。令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啊。
写于200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