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了,我依然蜗居在广州城中村的一间小出租屋里
01.
我毕业三年了。
昨天MY哥问我,
你觉得广州生活最难的是什么?
他给我列举了要买房子、要买车等各种场景,
我本想说,
这些谁不想要?!我也不例外啊。
话到嘴边,我迟疑了。
因为发现,
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太多了。
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以至于具象化的房子和车子等等......
后来我说,
好像这些暂时也没那么重要。
听起来比较敷衍的回答,
却是心里真实的想法。
相比于刚毕业来广州的我,
现在的我“安分”了许多。
那个时候的我,对都市生活、对人生规划设想了许多,
比如,花三年成为一家软件公司的运营总监,
比如,转型做一个优秀的培训师,
比如,当个受大学生喜欢的作家等等。
现在3年过去了,
这些目标一个都没有实现。
我有段时间特别沮丧,
别人花三年的时间做成了这和那,
而我为什么什么都没做成?
直到我看到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关联,
没做成培训师,
却认识了培训界的很多朋友;
没成为运营总监,
却走在营销心理学的精进路上;
没成为作家,
却参与创作了一本书。
我才顿悟,
那些看似和“目标”不相关的内容,
已经帮助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可事实真的是,我已经毕业三年了。
借口又被咽回肚子里。
02.
城中村,是“城市里的乡村。”
有人说它阻碍了城市建设,破坏了市容市貌,
另一方面,它也有着极大的租售市场。
比如,我这样的“粤漂”90后,
租房的选择,会第一时间考虑它们。
来广州搬过一次住处。
广州江夏地铁站附近的房租是900多一月,
在可接受范围内。
公司、住处构成了“两点转多线”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
通勤时间长点没关系,
经济上没压力就行!
直到有一天,
在梅花园那一站开始眼前发黑,两腿发软,
听不清周围嘈杂的声音,快倒下去了,
却是被人挤人的车厢“硬托着”,
朦胧的意识下,
说了句“我要晕倒了”,然后本能地想抓住什么。
这个时候,一个姐姐抓住我的手,她一直拉住。
我感觉喘不上气,很难受地支撑着,告诉自己过一会儿就下车了。
直到燕塘下了车,呼吸才均匀了些。
找了个角落蹲下来,额头一直出汗。
又一位姐姐路过,
“小姑娘,你脸色发青,不舒服吗?”
我说,“没事,歇会儿就好了。”
然后她还拿出了清凉油,在我的太阳穴擦了一些。
上了换乘的地铁,
有一位姐姐要给我让座。我说没关系,我过几站就到了。
那一次命悬一线的经历让我心有余悸,
后面开始考虑搬一个地方住,
最起码要离公司近一些。
经历过通勤时间的两个极端(现在的通勤只需要十几分钟)之后,
“住在公司附近”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职场信条。我们来做一个非科学性的假设,
假设,每个人上班的时候都是“不开心”的。
那么算上通勤疲累的1.5小时,“不开心”的时间会加长1.5小时,
可是我们一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
如果有方案可以缩短“不开心”的时间,
也许值得考虑一下_。
03.
于是就到了我现在住的地方。
它真的有很多缺点,
比如,有时候很晚回到住处,要路过一个很长很黑的巷子。
你会看到垃圾堆上的老鼠在游动,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浑身起鸡皮疙瘩,
尖叫声没把老鼠吓跑,却吓着了其他的路人。
“没见过老鼠啊!”
自打那次也是一个小姑娘从我身旁经过留下这句话之后,
好像我对老鼠的恐惧就消失了。
然后它的空间真的很小,
一室一厅加一个阳台,
当我对书房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之后,
床和衣柜被我移出了卧室,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个书房,
客厅也渐渐堆满了杂物。
2015年的11月1日搬进来,已经3年多了,
再会不会搬不搬走,也是我一直考量的问题。
比如,它有一些特别的优势,
距离现在的公司只有一个地铁站,
出了这个村就是一个客村商圈,
去华工上课坐地铁也很方便,
最重要的是,
我发现那条很黑的道路,尽管无数次害怕得哭着经过,
却开始有了它的象征的意义,
“人生都会有黑暗的时候吧?你看走过去,就是光明了。”
在广州租房是一个很大的开销。
一个很好的朋友来住过一阵子,
我们A着付房租的那半年,压力巨小。
她搬走之后,我也一度苦恼和挣扎过。
“房东,能不能给我减减房租啊?我都住了这么久了。”
“姑娘,正因为是老租客,没给你涨就很不错了”
“减200呢?”我试探性地给出建议。
“你也别问了,不瞒你说,在你后住进来的其他户都涨了。你这个租金已经很低了。”
我放弃了挣扎,
因为的确没见过同等条件下更低的房租了。
于是,毕业三年多,
我依然蜗居在广州城中村的一间小出租屋里。
在这间房子里写作,读书,和睡觉。
最幸福的就是,
每天夜里,
在书房看完书回到卧室,
打开香薰灯,
在一天的疲惫中缓缓进入梦乡。
每天清晨,
在喜欢的闹钟铃声中醒来,
起身拉开窗帘,
拥抱早秋的凉爽。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
房子从来没有禁锢我的灵魂,
我对生活的热爱,
依旧,温暖、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