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成功之道
现代武学史上,李小龙是现象级、另类的存在,他的成功,本质上是文化的成功。
小龙第一部动作片《唐山大兄》,一扫港台动作片虚张声势、慢节奏、花哨的动作设计,代之以硬桥硬马、快节奏、实用的格斗功夫,给观众带来颠覆性观感。
小龙在《唐山大兄》中扮演的郑潮安,唐装短打装扮,脚蹬布鞋,完全一副内地来港的乡巴佬形象。然而小龙在电影中展现的动作风格以及内涵的武术理念却完全是现代、超现代的存在,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和反差。
他这种领先的武术理念和武术文化是如何炼成的?
香港开埠以来,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殖民地文化形态。李小龙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接受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熏陶。作为具有四分之一白人血统的混血儿,小龙在接触西方文化上得天独厚,非常熟悉西洋拳击、恰恰舞等外来文化,可以说小龙的文化体系一开始就是开放外向的。
即便如此,如果一直在香港,小龙仍不可能成为后来的“武之圣者”。
1959年春,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打架斗殴带来的麻烦,小龙不得不离开香港,前往米国。辗转西雅图、洛杉矶,一直到1971年开拍《唐山大兄》回到香港,这十余年,除了短暂回港探亲,他基本都在北美。
十年磨一剑,离开本土文化的这十年,小龙在西方文化环境中谋生,在西雅图大学学习西方哲学、心理学、戏剧理论,向他的朋友和弟子学习空手道、拳击、东南亚技击、巴西柔术,眼界的极大开阔打开了脑洞,更新了观念和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远离故土的这些年,小龙可以脱离原生文化土壤,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形成他批判性文化观、武术观。
传统武术重套路,门派观念极重。来源于实战,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失去实战意义。重修身,终极目标是和平共处,有其丰富的哲学内蕴……等等,精华与糟粕并存。
假如传统武术遇上现代技击会怎样?在这种比较模式中,小龙不断否定之否定,树立了自己的武术理念和训练体系。
一是体能的极端重要性。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是基础,没有超人的体能,无法在搏斗中制胜。小龙在体能训练中投入超出常人的努力,甚至采用了一些非常规训练方法。当然,他没有完全西化,坚持练习铁砂掌等传统功法,练成“李三脚”、“指穿铁罐”等绝活,将自身铸成了一架无比强大的格斗机器,这与传统武术偏重套路练习形成巨大反差。
二是打破门派的界限。门派的存在,促进了武术精益化。但局限于门派,会造成近亲繁殖,闭门造车。小龙正是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认识到门派主义的局限性落后性,认识到博采众长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利用其高超的悟性,遍访名师,以最短的时间吃透咏春、蔡李佛、少林拳、南拳等主要拳种以及西方各类格斗流派的精髓、掌握其必杀技,形成他的“截拳道”。
三是实战和武学的宣扬。坚信格斗就是格斗,不能打就不是格斗,而是体操。因此他不拒绝比武,通过各类比试树立了自己在格斗界的声望。小龙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要成为最能打的人,而且要成为武术的代言人,成为武术家中的有钱人,这种格局催生了他的四部半传世电影,奠定了他在武学史上的传奇地位。
国与国之间拼的是实力,人与人之间拼的是文化。还是那句老话,没文化真可怕!
惯例,推荐一篇文章。
猪肉趣谈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