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感性行事
图片来自《十二怒汉》剧照
周末看了一部老电影《十二怒汉》,故事讲述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十二名美国人组成的陪审团对一名疑似杀害自己亲生父亲的十八岁小男孩关键意见的讨论过程。现在我就电影中获得的几点感悟进行分享: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电影开始,十二名陪审团成员,从法庭进入房间后,开始第一轮投票时,大家会认为全票通过,但8号陪审员(亨利•方达饰演)只是对案件有些说不出的怀疑(感性思维),便投了反对票,形成11:1的局面,被迫将大家拉回桌前开始抽丝剥茧的分析案件疑点(理性思维)。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习惯用已知的方式去处理事情,认为那就是对的,这在所有条件不变或大多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或许问题不大,当先决条件和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减少因认识上的误差造成的失误。
勿让情绪影响理性思考。电影中10号陪审员(埃德•贝格利饰演),一直坚持认为小男孩是有罪的,就因小孩是个不学无术的混混,所以本性难移,完全听不进大家的理性分析,当大多数人都投“无罪”票时,他仍然将小孩以前是个混混作为自己选择的理由(情绪化的决策),直到大家对他不再理会时,他才重新开始理性分析案件。人在冲动时或带有色眼镜去认识事情时,会参杂个人感情,必然会造成对客观事实的合理化扭曲,影响对事物的判断,正确的做法是,“感性出发—理性思考—感性行事”(源自《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我们遇到事情,要先用6秒冷静,让理性思维为我们感性行事提供客观依据后,再决策执行。
超越“经历”影响看事情。电影中一直坚持认为小孩有罪的是3号陪审员(李•科布饰演),他坚持的原因是,他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混混,而且已经离家出走了,他深知这样的孩子是怎么的品行,他的遭遇让他对这样的小孩能做出杀人行为深信不疑,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对这样长大的孩子的主观臆断。当大家通过理性分析一次次为小孩辩解时,也一次次的挑动着他的敏感神经,直到最后大家拿出了足够的证据为小孩罪行做出最有力的辩解时,他的情感防线崩溃了,他也在投出最后一张“无罪票”时,放声痛哭。反观日常生活,我们总是依赖于“经验”和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很难跳出亲身“经历”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一书中提到了“正念冥想”(冥想时,我们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经过但是不参与),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经历”的影响,更客观的观察和分析所遇到的事情。
总结一下,通过观看《十二怒汉》让我对美国陪审团制度有了更新的理解,并从中获得3条思考,即:“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勿让情绪影响理性思考”和“超越‘经历’影响看事情”,今后需要培养自己3个技能,即:“批判性思维”、“感性认识—理性分析—感性行事”(学会模块化行事)和“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