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创业今日看点

曾打造家喻户晓的“阿狸”,再次创业的她,被资本追着投钱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399人  接招

漫漫漫画

创始人:王玲

背景:有梦文化

门派:漫画平台

融资规模:两轮近4000万元

投资方:Pre-A轮复星昆仲、凯泰资本、心元资本;A轮:方和资本、腾讯众创空间

王玲接招

漫画平台在未来是否会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

是否会担心巨头平台开设同漫漫漫画类似风格的专区?

如何看待腐向作品?

「可能我们的处境跟战旗的有点像,就是先解决内部问题,然后再去外部打仗。」漫画平台漫漫漫画创始人王玲这样总结漫漫漫画前两年的发展。

漫漫漫画源自梦之城文化的内部孵化,公司于2016年底开始独立运作。梦之城文化孕育了家喻户晓的小红狐狸形象「阿狸」,王玲曾是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主要负责「阿狸」形象的运营。

公司独立与股权结构调整,王玲认为这是漫漫漫画的发展过程中的两个节点。「股权问题解决不了,意味着资金无法解决。」

「我们一开始就很明确这个项目是一个创业项目,这个项目还是要独立运作,才能获取更多外部资源。」恰好,在那时梦之城文化也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上,「所以还是优先以那边为主。」

2017年3月24日,漫漫漫画召开发布会。会上宣布,公司成功完成两轮近4000万元融资,其中Pre-A轮以股权结构调整为主,A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流量获取。

两轮融资仅间隔三个月,当漫漫漫画Pre-A轮融资还在进行时,A轮领投方和资本就已经在进行投资A轮考虑,决策与具体协议在两周内完成,于2月底正式完成股权变更。

股权与资金,这便是漫漫漫画解决的内部问题。

王玲是在2014年注意到「条漫」这一漫画体裁,当时的条漫还主要集聚在微博。虽然并不是深宅用户,但从小的漫画阅读经历和多年运营经历让王玲对新体裁内容并不排斥。

「当条漫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情跟我有关。」

王玲最初的想法是制作「阿狸」的条漫内容,然后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相对于传统漫画,条漫在移动端并没有相应的聚合平台,「我当时觉得把条漫聚合起来,或者以新的展现形式来做原有页漫承载的内容是有机会的。」

这是尽管早有巨头入局漫画平台,王玲仍然选择创立漫漫漫画的原因之一。「我们还是踩到了市场的风口,或者是市场发生变化的节点。」

王玲认为,漫漫漫画踩到了条漫的势能,踩到漫画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的节点上,而纸媒的下滑也是移动端发力的时机。

产品于2015年1月上线,相较于后来的平台定位,早期的漫漫漫画媒体属性更强一些,王玲认为那时的漫漫漫画更类似于漫画版的每日一刻,「一开始我们只是想每天推荐一些好看的漫画。」

但规模的变化使得漫漫漫画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推荐好的内容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变化。」

漫漫漫画的内容定位是「暖萌」,风格多为少女故事向、古风向、青春校园、也有部分轻腐向内容,但都关注暖萌元素的注入。「这个风格的选定一方面是我们擅长的」,王玲解释选定风格的原因,这是王玲及其团队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内容有更长远的商业价值。」

漫漫漫画与作者的合作方式分为作者签约和作品签约两种,同时也与其他漫画工作团队展开合作。目前平台一半以上的头部作品都是平台编辑参与策划,根据商业市场需要的题材,来进行策划和寻找合适作者,策划周期通常为3个月。

专注「暖萌」类的风格必然是使得平台女性用户偏多。实际上,王玲和团队在作者和用户运营上都偏向女性群体,「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去筹备一些内容,然后再去拓展到男性市场」。

男性向漫画《龙符》的投放是王玲对平台用户进行的一次测试。「数据和用户反馈比想象中好一些。」王玲发现,平台上还会有许多女生读者来评论作品的风格很好。

「用户是不会反对平台增加内容的,看《微微一笑很倾城》的人,也不妨碍他去看《人民的正义》嘛。」王玲告诉接招,「大家对好的东西,都是能接受的。」

目前,漫漫漫画平台合作作品985部,独家作品315部,合作作者超过600位,破亿作品超过40部,平台用户超过1440万,活跃用户300万,并将在2017年Q4季度上线付费阅读功能。此外,平台于去年底上线了直播功能,与一直播进行战略合作,主要用于作者进行宣传和粉丝互动。

「60分」,这是王玲为漫漫漫画的发展打得分数,「及格分,团队很努力,大家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我确实觉得发展还可以再快一点。」

「资源问题确实制约了发展的速度。」王玲坦言。

不过,即便是在流量上的动作相对较晚,她认为,「还是保证了内容的独特性,而且现在也是在恰当好处的时间点上。」

Q:漫画平台在未来是否会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

王:不是,漫画领域本质还是内容领域。就像内容领域中的视频平台一样,到现在为止视频平台也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我认为有两个观点,首先从存活角度来讲,我们是在做优质作品,在做优质内容的平台,那么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平台都有存活的机会。其次,从规模角度来看,找到合适自己的资源,也可以获得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Q:是否会有用户反应不错,但是不太适合商业化改编的作品?

王:有很多。有一些作者也会有意识将作品调整成适合商业化的作品。或者有些作品当流量足够大时,也就具备了商业开发性。但作者最早期的作品,一定属于作者想画什么,或者擅长画什么,不会考虑太多其他的内容,所有的考量都是后来加进去的。因此,我们的处理方法一般是,首先,建议作者维持原有高人气作品连载。其次,筹备新的作品,而且作者在长时间连载之后,也会希望在新的作品中规避瓶颈。

Q:是否会担心巨头平台开设同漫漫漫画类似风格的专区?

王:这是由用户规模效应决定的,当在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开一个同类专区对我们是没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还是在扩充用户规模。另外,我认为重点还是在内容上的资源和编辑团队所擅长的方向。即使开设了专区,但不是所擅长的方向,这就还是不一样的。

Q:当平台内容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原有风格是否就会被淡化?

王:是的。但我觉得这仍然是你需要坚持的风格,或者是看板作品所代表的风格。因为一旦你的平台上具有几万部作品时,它一定是各个品类都有。但是可能到最后,代表平台的作品仍然是看板作品,就像有妖气的《十万个冷笑话》。所以这就需要产出看板作品,聚集流量,即便后来有更多的内容在稀释平台风格,有许多用户在看新的内容,但看板作品仍然是能够代表平台的特色。

Q:如何看待「腐」向作品?

王:我也看腐向作品。从我的角度来讲,腐向作品的创作力明显好于许多其他作品。许多创作力、想象力、新的脑洞往往都是从这中间诞生,因此,腐向作品是创作之中非常大的一块内容,你不可能完全不去考虑。但腐向作品难以商业化,如何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找出合规的商业化道路,这个是我们在考虑的。

Q:最想采访的创业者是谁?想问TA什么问题?

王:快手的创始人。快手做的内容,反映了真实的中国生活。但我自己其实非常好奇,产品形态最早到目前发生过什么样的决策过程?在基本没有做运营和推广的情况下,快手内容在用户层面的细节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