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马车
在现在物质发达的时代,人情的冷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本文用“童年的马车”来写人情。曾经质朴的热情,现在华丽的冷漠。或许我们应该有些思考,关于人世情怀。
夜深了,窗外的车流声还没有淡去,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刷刷声,它们的喇叭声,偶尔窗外还有几声醉汉的疯话,这让我想起白日的车水马龙,所有人都在快速的移动,锁在一个四五平方的铁盒子里边,快速的走。突然我就想起了童年在外婆家生活时候出行坐的马车,那是童年最期待的出行。
那是十几年前的景象了,到赶集的时候,村口就有一排排的小马车停着,等着带要去赶集的老老少少。有的小马车有一匹马,有的有两匹,不过听说两匹马拉的车能够更快一些,虽然我坐过以后并不觉得。马的耳朵上吊着一个袋子,里面放着它的口粮,乘客没来的时候,那拉车的马就自己默默嚼着它的口粮,时不时抬头看一下主人,得到“还没人”的信号就默默低头继续吃,毕竟它是要带“一大家子人”。等人来齐了,要走了,主人就把它嘴上的袋子拿掉,然后拉着它的头转个边,它总会打个响鼻,好像在提醒大家“我们要走了,大家坐好了!”然后马车就“得得得”的上路了。
一个车里坐七八个人,都是邻居或者很近乡亲,大家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老乡亲了,连谁家小孩嫁哪里都记得很清楚。老老少少都坐在一起,两排椅子对坐着,背篓都整齐的放在脚前,小孩抱在腿上。然后大家就开始话家常了,说说老六家女人的花衣服,又聊聊老何家出了两个大学生……东家扯到西家,一群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连赶车的马都感受到这热烈的气氛,“得得”的跑的更快了。
那个时候的人们虽然物质贫穷,但是心里是很亲近的。我家煮了玉米特别甜,赶快分一碗到老王家;今天下午带着小孩去串门,时间晚了,干脆就留下吃了下午饭;出去赶集前也要在兜里放一把瓜子或者几颗糖果,想着老何家的小孙子肯定会跟着去赶集,到时候可以拿来哄哄他……
时间流逝,小马车也渐渐消失了踪迹,好像原来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也随着小马车跑丢了。出行都是各家有各家的车,巷子里也再没有了一群群聚着聊天的大婶,小孩子们都有了电视和各自的玩具,不需要为了一个心爱的小车跑去和别人分享……于是,路变得冷清了,巷子也冷清了,人情也冷清了。
直到现在,各家的高屋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一家和一家比着高,阳光照不过来了,连人也走不过来了,都是各守家门,没有很多人串门了。有一次和同学去她家玩,是在一个小村里,那里还没有很发展。吃过下午饭,就有邻居的婶婶们过来串门,一群人叽叽喳喳,我突然想到,这种景象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
前几天,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小时候坐着马车,一路上慢慢悠悠的听着“得得”的马蹄声,吃着何家婶子给的小酸酸(小时候很爱吃很流行的一种糖),看着拉车的马的“长发”像波浪一样顺着风飘。
想想真是怀念,那童年的马车,和马车上的热闹。
童年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