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及宗教浅谈

2020-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邓波_b543

      对林大师是比较陌生的,刚略读过他几篇文章就妄加评论本是唐突的,但其特点的鲜明与写作的技巧还是让敝人难忍口舌之快,虽见识粗泛,倒也能在漫无聊赖的冬夜里找到一丝慰藉。

      林清玄不是一个哲学大师,并没有许多独特的哲学理论,他的思想感悟几乎都出自于佛学思想。但我得承认,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文学家。相比于那些空洞的佛学说教,林更注意观察生活,并在生活的千姿百态以及内心的真实感受中找到佛学理论的事实依据,并用一种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佛教的思想内涵呈现给大家,从而摆脱了佛经高深晦涩的形象,显得非常得贴地气。他的语言清新淡雅,犹如春风化雨般丝丝入扣,滋润着万千迷茫及其负重的芸芸众生,让大家在压抑、慌乱、紧张的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重建次序和镇定,实现内心的解脱和释放。看他的文章,就好像沐浴在夏天的清风里,漫步在冬日的阳光下,感觉是那么的自然、舒适。他追求一种简单极致的生活,超脱于俗世的喧嚣和浮躁,让人耳聪目明,去善于发现世间的美,并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达到心灵的放松与愉悦。其实用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他所有文章的内涵,那就是—单纯的生活、平和的心态以及愉悦的感受才是生命的本质。至于林大师的写作技巧,除了他把佛学当中的积极思想生活化指点迷津大众引人关注外,更是把佛家的形式外象一一表现出来,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你看他的很多文章,描写了佛教的修行、场所、法器以及世俗的行为,并揭示了其内在的机理与逻辑,彰显了佛家的细致与严谨,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这世俗之外的真诚与善良。

      借用清玄大师的一席之地,再谈谈有关佛教与基督教的思想内涵的同与异、共与分。对宗教研究不深,以下只是一些粗浅感受,与大家分享并接受质疑。

      基督和佛这两大宗教,都表现出对物质名利的轻视以及对精神修为的看重,提倡通过人的修行以实现自我的超脱和解放,都是以实追求真善美为目标方向的,但这两者无论是外在形式以及思想内核上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分。基督和佛都强调爱,最终都是通过爱他(它)以实现爱己,但对象是有差异的。佛家之爱通常是对物,是要我们去爱这世间的所有存在,去接受万物的参差不齐、良莠高低,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然。当然它也包括人,因而要我们集善行德。而基督教爱的对象主要就是人,它认为人是万物主宰,是上帝的子民,因而要求我们通过奉献与施舍,去拯救万物之苍生。单从这点来说,佛教比基督教的思想更为深邃和广博。但现实中往往博而不精,佛家之爱几乎完全倾向于自我的修炼与解脱,更加的利己,而基督教强调对待他人的理解与关爱,要求信徒通过奉献与克己来达到心灵的快乐。当然,就这方面,你非要说佛教更自私些,也未尝不可。另外,佛家的修是修来世,是想通过今生的苦修以达到来世的极乐;而基督的修是修现在,是通过现世的付出以让自己死后能够升入天堂,与上帝为伍。此外,佛教强调“无为”,基督教讲究“有为”,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所以你会看到,和尚成天的念经打坐、藏族人千里磕长头,这些在常人看来没有现实意义、碌碌无为的行动,那就是佛家的修行方式。而基督徒的修行方式就显得更为可爱现实些,他们每周要做礼拜,表达对主的信仰、对善良的执着,并忏悔自私与犯错,再用实际行动去布施和帮助他人。形式上的差别肯定有意识上的不同。佛教之所以讲无为,是因为它认为万物皆空,众生皆虚幻,你再有为创造的还是虚假和不真实,所以它觉得有为没有任何意义。而基督都对此并不认可,他更强调感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不脱离物质世界。佛家的空或许更有哲学意义,现实中就有物理学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电脑模拟的游戏产物,并没有实质的存在。但无论是空还是实,这些都是人类思维语言的定义,都难以摆脱其片面性。从人类的感官来说,万物是实,从超越人类思维层面来说,世间是空。至于我们的行为到底是听凭感官还是超越时空更有意义,天说得清楚!在对待人类的情感方面,无论是父母之情、子女之情、朋友之情还是男女之情,佛家都是否定的。它认为这些情是虚幻的,是苟且的,是修行的障碍,因而要了,即结束。要想好,就要了。所以佛修讲究出家,看重避世。而基督教却并不否认,反而强调这些感情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不但不能忽视,反而要加强,认真去面对,因而它会把佛于世俗的消极看着是种懦夫的行为,修炼不会步入正果。佛教通常把欲望认为是洪水猛兽,把其看成是痛苦的根源,因而要求信徒无欲无求、六根清净。基督教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是要克制过多、过滥的欲望。

    综上所述,基督思想更具有现实合理性,而佛学,可能更具有深奥的哲学思维,谁对谁错,谁强谁弱,真的很难说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