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周惕为啥被称为“老红豆先生”?——闲读《随园诗话》(140)
【原书卷十三·五二】
苏州老红豆惠周廸先生有句云:“花浮小盏三投酒,乳拨深炉七品茶。”人疑“七品”当是“七碗”之误。余曰:非也。金人七品官,才许饮茶,事见《金史》。惟“三投酒”未详所出,或是“三辰酒”之讹。先生有《香城驿》一绝云:“缦田乘雨破春耕,落日柴车带犊行。绕屋马通高一尺,地名还自号香城。”
惠周惕,(约1646—1695年),字元龙、研溪,原名恕,吴县人。父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与徐枋善。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科,丁忧,不与试。三十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密云县知县,有善政,卒於官。(按:袁枚原书将“惕“音讹为“廸”)
三投酒,蒙古族饮料。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三投酒者,即蒙古之波尔打拉酥也。初投者,谓之阿尔占。再投者,谓之郭尔占。三投者,谓之波尔打拉酥。其法以羊胎和高粱造之。”
三辰酒,酒名。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引《史讳录》:“玄宗置麴清潭,砌以银甎,泥以石粉,贮三辰酒一万车,以赐当制学士等。”
七碗,指《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缦田,音màn tián。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原始耕作法。《汉书·食货志》上记有缦田。颜师古注:“缦田,谓不为甽者也。”即不开沟,不分行,就将谷种散播在田中,产量很低。西汉前都采用这种耕作方法。
马通,指马粪。《后汉书·独行传·戴就》:“主者穷竭酷惨,无復餘方,乃卧就覆船下,以马通薰之。”李贤注:“《本草经》曰:‘马通,马矢也。’”清·邵长蘅《城根妇》诗:“彼何者妇,椎髻蒙茸。朝拾马通,暮拾马通。衣单腹饿,拾不满笼。”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的第一句话“苏州老红豆惠周廸先生有句云”,读者或许觉得奇怪,怎么称其为“老红豆先生”?说来这也算是对苏州惠氏一门诗书传家的赞誉。
红豆,古称相思木、相思子。西晋时左思(约250-约305年)作《吴都赋》,赞吴地:“尔乃地势坱圠,卉木镺蔓。遭薮为圃,值林为苑。异荂蓲,夏晔冬蒨。方志所辨,中州所羡。”并列举所产之草、木、竹、果,其中提到“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后晋人刘渊林(刘逵)注《吴都赋》谓:“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有文,可作器,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此处所记之“相思”,是苏州红豆的最早历史记述。
相思木的典故,出自南北朝时,梁·任昉(460年—506年)的《述异记》,云:“相思木 , 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 以后唐代詩人王维有《相思》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诗以红豆喻思情而传诵于世。红豆一物也广为人知。然而,红豆名满天下,红豆树却分布稀少。根据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可查到的资料,苏州只有红豆树14颗。惠周惕宅中就有一棵名列其中。
要说惠家的这颗红豆树,也颇有来历。乾隆时阮葵生《茶余客话》载:“苏州城内东南有东禅寺,旧植红豆树,相传白鸽禅师所种,老而朽矣,久之复萌新枝。惠元龙(惠周惕)移一枝入阶前,自号红豆主人,绘‘红豆新居图’,题而和者百数十人。”而东禅寺这株红豆,据传为宋异僧遇贤(922年—1009年)手植。遇贤,俗姓林,长洲人,早年先在嘉禾(今嘉兴)出家为僧,后回苏州东禅寺。因为喜欢豢养白鸽,人称“白鸽禅师”。清·钮琇《觚剩》一书记述了东禅寺红豆的种植与历年开花状况:“吴门东禅寺白鸽禅师,偶拾红豆,种之寺内,指而嘱曰:‘汝宜速长,但他日不许无故开花。世变有大小,则花开有疏密’。今其树已数围。人所见者:崇祯九年(1636年)小开,十七年(1644年)大开,随遘国变;顺治十六年(1659年)小开,有镇江之扰;康熙十二年(1673年)复开,是冬滇黔寇作。花色如梓,荚小于槐角,霜后荚落,其子深红可爱。” 东禅寺红豆,自宋经元、明两代,再至清康熙时,这株红豆此时已历经700多年。由记录上来看,其开花颇有神验。东禅寺在咸丰十年(1860年)却毀于兵燹。
惠宅的红豆,由东禅寺红豆分蘖苗移栽而来后,生机郁然。惠氏一门,以经学教授乡里,声誉卓著。四方名士,过吴门者,必停舟造访,惠周惕因而自号“红豆主人”。儿子惠士奇(1671年—1741年),自号半农人;孙子惠栋(1697年—1758年),字松崖。祖孙三世传经。乡人遂称研溪先生曰“老红豆先生”,半农先生曰“红豆先生”,松崖先生曰“小红豆先生”。惠周惕家红豆在庚申年(1860年)毀于兵燹。《吴县志稿》曰:“红豆书庄,惠吉士周惕宅。庚申兵燹,树被伐,遗址仅存。”惠周惕红豆从康熙年间到道光时,仅生存了不到200年。
老红豆先生是经学大师,但却能够以”马通“入诗,亦不失为风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