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活动的类别(1)》(转载)
意识活动的分类,各门派、各学科都有不同的分法。智能气功是按着这门科学的需要、练功的需要来分的。分类方法比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可以把意识分成不同的情况。这样条分缕析,让大家对意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理解更深刻。
一、从意识活动内容分
(一)从意识活动的形式内容分
1、直观的运动、感觉意识活动:就是婴幼儿的感觉运动思维。小孩的脑子还没有概念性活动,但开始有了思维活动了。比如大人教小孩走路:“走、走、走”,小孩虽然会说走这个字,但不懂得走这个概念是什么。脑子里一想走,要迈步的时候,并不是想个走的概念,而是一下子就变成走的动作了,这是运动思维。感觉思维呢?比如一碰到烫的东西,脑子里并没有烫的概念,就知道是烫,一烫就要跑。小孩在没有学会说话之前,或刚刚学会说话不长的时间这一段,基本都是感觉运动思维。现在搞心理学只认为感觉运动思维是简单、幼稚的思维,实际来说,感觉运动思维有它的好处,因为这时的脑子最简单、最省事,生命活动和意识活动直接结合到一起了。练气功就要练到一动弹马上起反应。其实人的好多紧急动作基本上都属于感觉运动思维,比如司机看到前面有人,赶紧来个刹车动作,这个刹车的复合动作是意识支配的。一看见前面有东西,脑子并没有出个概念说:“坏了,要死人了,我得快刹车。”就是在那一刹那,全身都动起来,意识一下子过去。在非常紧急情况下的跑、跳,产生一种急的力量,也是感觉运动思维。脑子里没有想“我要跳,我能不能跳过去,我要努力……”,意识活动一下子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了。小孩有时候打你一拳还挺疼,一不注意,跟你一抓,觉得这么疼呢,他虽然没有说“打死你”,也不懂得什么叫死,他要真懂得什么叫打死的话,真难免就打死了。意念和形结合到一起,形神合一了,练气功就要练这个东西。
2、与事物形象相关的意识活动(即形象思维):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表象是一个事物的完整形象,是事物多方面的信息复合到一起了。完整的形象对事物的信息的含量比较多。一般来说,艺术型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多,所以好多艺术型的人练气功得气快,他会入角色。有的演员如果懂了气功道理之后,他会体会,会想“我要入角色”,入到气功的角色里去,就出了气功了。以前说有个唱武戏的,武功挺好,上台之后一上去把人给斩了。以前说是因为没有拜神仙,神仙怪罪了,出了事故。其实是那个人进入气功态了,形象思维容易调动气。我们不要以为形象思维是初级思维,逻辑思维比它高级,这不一定。打个比喻,咱们从这儿走到秦皇岛走一天,明天同一时间沿同一路线返回,必然有一时间,两天在相同的时间过同一地点。如果用逻辑思维、高等数学算那就费死劲了。因为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坑坑渣渣的路,速度前后也不等,而用形象思维、设想两个人同时出发,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所以用形象思维搞整体性思维是有意义的。练气功就是要整体性思维,它调动气比较多。儿童从三、四岁(早的二、三岁)就开始形象思维了。
3、运用概念的意识活动:就是脑子里面想问题,“我今天去不去啊”、“上不上课呀”这些东西,是普通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是把形象抽象之后,脱离开具体事物形象了,对气连带就少了,但概念也含有信息量,只是我们不善于用它。所以一般人用概念思维想问题的时候牵动的气就比形象思维少一些。如果我们学会了用概念思维和生命活动相连,那就是进一步的思维方法了。人类在进步嘛!这一点我们和佛学也不一样。佛学说把概念都得去掉才行,其实不是,把它与生命活动连上就够了。
4、体察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一派叫内省心理学,本世纪初的詹姆士就是这一派的。内省就是体察身体里面,它只是观察自己而不会改变自己。练气功的体察内在生命变化比它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练气功的体察要改变生命活动,一边体察一边感觉,即内向性运用意识。一般的人不会,现代搞心理学的有少数人会内省,但他那个内省跟咱们的内向性运用意识不一样,这个问题曾在《智能气功科学概论》谈到过,但内省也算体察。一般来说,气功的体察是安安静静地体会、观察,也叫静观。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特殊的感觉来看里面,以前把它叫做内视,出现的感觉叫内景。在观察的时候,一般不要逻辑判断。
5、特异的意识活动:它指气功功能和特异功能人特有的意识活动,是比形象思维高了一个层次或几个量级的整体性思维形式,它可以对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整体性同时进行思维,它属于超常思维。跟一般人的意识活动就不一样了。一般人有没有这种思维呢?有。人们说的灵感,以及做梦时梦到一些正确的东西即属此,但这是不自觉的,人们还不能控制它。我们练气功就是要把以前生命活动中有的东西规律化,并学会控制它。我们慢慢掌握规律之后,要来灵感,一晃脑袋就来了。其实很多思考跟灵感差不太多,灵感你没感觉到,思考的时候想想把问题想起来了。灵感也是整体性思维,我们曾在《智能气功科学概论》“练气功的效益”中谈到过这个问题,这儿就不多讲了。
《意识活动的类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