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实践应用分享

组织发展OD如何做组织诊断(一)

2022-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力OD顾问

分享一下我在公司内部做组织诊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我从完全OD小白,公司内部也没有成熟OD带我,做组织诊断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拿来主义——用现成问卷做调研

第二阶段:照虎画猫——DIY调研问卷做调研

第三阶段:拜师学艺——只做访谈,不做满意度问卷

第一阶段:拿来主义——用现成问卷做调研

因为我是HR培训转型做组织发展OD,在这之前我只有自己作为员工填写过问卷的经验,压根不知道作为实施人对于组织诊断,问卷和访谈怎么做。

做组织诊断一般有3种:1.调研问卷法,2.个人访谈,3.焦点小组(小组访谈/小组座谈会)

我作为OD的新手,做的第一次组织访谈,是用调研问卷法,这也是一种最保险稳妥的的方法。

企业比较熟悉的,市面上成熟的,有名的,流行的,比如盖洛普·员工敬业度Q12,组织能力杨三角问卷,六个盒子-35题问卷,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百度搜索到的。

对于我刚开始啥经验都没的时候,把问题复制到问卷星,就开始我了第一次组织诊断调研。

我第一次选的是六个盒子问卷,找了一个和Leader关系不错的部门——客服部,第一次我不敢拿业务部练手。

很多时候就做为一个转型中的OD是无知者无畏的是需要的。

因为现在经验相对多些,现在回想总结起来,选成熟的调研问卷做诊断调研,会存在有2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用哪个问卷是合适的?

什么情况/情境下用Q12、或杨三角、或六个盒子、或7s、或其他问卷,是适合该组织的。

什么情况/情境,展开讲,组织(公司或部门)目前属于什么阶段?遇到什么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做调研?调研什么?为什么选择这套问题?

上面的问题如果要较真起来,就代表着你对你找到的每份问卷,其背后的模型或原理,都要理解和要吃透,然后根据业务方 为什么要做组织诊断,希望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才能做分析,然后对症下药。

当然,这对于一个新OD是完全超出能力和认知的。

因为我是在企业内部转型做OD,如果你和我一样,和内部的人的信任关系够,就算自己练手对方也会理解和支持。同时业务方,觉得做一次组织诊断调研,或多或少总是有好处的。 那就挑一个,你相对看的顺眼的问卷就行。

我的经验是操作了几次,的确锻炼了自己,业务方不能说有多满意把,但是也不觉得不满意,至少对我是没有扣分造成负面影响的。

当然作为HR转型做OD,一定要利用好你在甲方的优势,比如人熟这个优势。

第二个挑战是:诊断的反馈报告。

如果在企业内部,有人在诊断问卷调研方面有经验,那你转型有内部同事老师带,或者外部咨询顾问来做项目,你作为项目组成员做支持配合工作,那是很好的事情。

我是以前2个情况都没有,或者说当有一名内部OD做问卷的时候,我那时候完全沉浸在做培训,压根也没考虑过转型做OD,就错失。

我要做问卷的时候,对方早已离职,那只能靠我自己在百度上搜索,多收集问卷的反馈和各种分析报告,恶补了一下。

我的诊断报告一般以均值呈现:比如整体,分部门,分模块,分具体问题。把数据呈现给到业务方,业务方的反应无非2种可能,1:意料之中,2意料之外。不管哪种,对业务方总会有些价值的。

有些人会说,做问卷最好是同一个问卷持续做,每年都做,同一个组织有历史对比,能发现组织的变化,会更有参考值。当然,任何一个观点,有人坚持,也有人反对。

我在文中后面,在谈调研问卷和访谈 2种方法,会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第二阶段:照虎画猫——DIY调研问卷做调研

企业部门往往会有些个性化的需求,成熟的问卷的好处是拿来就用,问卷本身是很好的背书。

弊端针对性个性化就比较差,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做个性化的问卷设计。

设计满意度问卷(封闭性性问题),挺考验人的。

如果你觉得不难,那是因为你想简单了。比如设计问题,并且每个问题都做了归类,这2点还不难。

难的是要的调研问卷的每个问题背后的分类,也叫要素/模块/变量(类别)之间的关系,这是要设计一个组织模型。这个要求非常高,可以这么说,中国没几个OD专业人士有能力设计成熟的模型,杨三角算一个。

当然简单化处理,就不考虑模块要素/模块/变量(类别)之间的关系。我从培训转型做OD是无知无畏这么做的。

不过我还有有点敬畏之心,还是选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模型,在现成模型的模块分类基础上,设计问题。(有HR是完全不考虑模型这一层,就是把问题归类,或者通过类别设计问题。)

我选择伯克·利特温模型的比较多,同时会在模块的大框架下,做些简单的变形。

图1

图2·模型变形

图1 是伯克·利特温的 原模型有12个模块。

图2是 我和业务方Leader和hr聊一聊需求,为什么要做调研,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根据对方需求和侧重点,我把伯克·利特温的变形处理,12个模块变成了8个(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减少了2个,团队层面是侧重点),设计了28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做了归类(图3)

图3 28个问题及分类

这个阶段,我觉得对我有2个根本性的突破

1.我会开始从业务方的需求,而不是 简单拿了一套不变的问卷应对所有客户。

2.我会对组织模型,开始有更深的应用体会和深刻理解。

3.锻炼我的问题设计能力,作为一名顾问,设计问题的能力随着你做OD时间的增加,你会越来越觉得该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拜师学艺——只做访谈,不做问卷

我相信很多做组织诊断的HR或OD,都习惯用问卷法(含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最多是问卷法为主,访谈为主。

我在2022年参加了黄健东老师的“OD功夫营”,有了很大的已改观点上的改变。

黄老师做OD多年,他是坚持做组织诊断的方法论是:只做访谈,不做问卷的。

做问卷的好处显而易见:

1.覆盖率广,不管是几十人,几百人,或者几千人。

2.对数据通过excel数据处理相对简单。

3.相比访谈,问卷调研法节约时间精力,访谈20个,对一个OD来说,可能就要3-4天。

但是,问卷的弊端,往往是大家有所忽略的

1.你只能了解到,你预先设定了内容范围(问题指向和内容已经固定),员工也会很聪明的”配合“你,告诉你想知道的“答案”。

2.打分的真实性待商榷。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去除无效问卷(打一致分),尽可能体现调研反映的真实性。但是谁又能保证,今天员工打满分真的是满意吗?高分,就意味着我们要忽略该问题吗?或者员工打低分,真的表示该组织需要重点解决吗?高分,低分到底代表了什么,其实存在的了很多不确定性的。

3因为一个学者提出的组织模型,是经过他本人的研究和实证,得到业内认可,并且在几十上百家企业实践,几十年岁月的考验的,有他的严谨性,科学性,逻辑性,当然也有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你随意修改模块,不能严谨的说,你的模型变形,是靠谱的。模型最最重要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局部对整体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大学教育阶段,系统性的学过,没有10-20年的在组织诊断方面专门的研究和实践,你自认为的组织模型,是没有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挑战的。

4.调研问卷,往往一般是做全员的,做调研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干预。往往很多反馈报告,只是在有限的管理层做,员工对调研是有期待的,当他们把组织部分问题,不满提出来后,很多情况,管理层把听完反馈报告,就算是作为了一个工作的闭环。哪怕有专门的专项行为干预,也是 在后期的管理,运营中,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有所动作。而员工层面,基本上是感受不到的。他们会觉得,公司只是做调研,为调研而调研。因为期望没有被某种程度的满足,或者完结。再约到再次的问卷调研,员工会变成“例行公事”,配合公司任务。这个情况本身对组织诊断本身,对管理层,对OD是个损耗,是偏负向的。

我学习也做了一家客户的组织诊断的实践后,也很认可,在企业内部也开始用访谈来代替问卷调研。

或者是访谈+开放式问题问卷结合。

具体怎么通过访谈来做组织诊断并且做反馈分析报告,我在下一篇做详细介绍。

OD如何给业务方做战略共创会

线上私董会·实践篇——引导实践系列1

欣赏式探询工作坊-引导实践系列2

欧卡/OHCrad在工作坊/团建的应用—引导实践系列3

运用DISC玩转鲜花和拳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