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老师的教研课对我狼教学的启发

2020-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张茉莉

昨天进行了语文教研,教研的课是春燕老师的《刷子李》,这是一篇小说,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对于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两个走向,一个是人物,一个是情节。如果判文为典型的话,要么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习得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么,让学生习得叙事的技能。但是无论是哪个,都需要揭示清楚,揭示明白。要是人物,必须把人物的特点层层揭示出来给学生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就像这篇小说,如果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习得塑造人物的方法。那么,就小说而言,作者冯骥才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奇人——刷子李的影响。小说是如何写他的奇呢?开头先是写了他被人们传的很奇,然后是穿着很奇,然后是行为很奇特,最后是这些奇特皆是源于他的心,也就是一项工作做了三十年还能够像当初一样做的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这就是上述三个奇背后的秘密,就是用心奇。于是:人物就串成了这样:传言之奇——服饰之奇——行为之心——对待工作用心之奇。这样人物就层层揭示清楚了。下来就是作者如何把这样的人物用起承转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这节课的目标,也就是起承转合的形式训练。回到文中就知道了开头就交代清楚信息了,他是个一个刷墙刷但一定境界的人。文中有一句话那就是: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下来就是如何把他的这套奇功夫展现出来呢?首先是,人间传的他奇:这就是文章的起:传言之奇。然后是一个徒弟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跟着他要看个究竟。结果在他刷完墙,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就是徒弟发现师傅身上有白点,并不想传言那么奇的时候,小说再次出现了反转,那就是白点是衬裤,不是油漆。这个转就转的很厉害。而这个要给学生揭示出来,课堂上需要就这个冲突点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转,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他才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去用。

这次教研给我的感受的就是,课堂目标很重要,第一要小,打在一个点上,要么析人物,要么聚焦情节。这又让我想到了蒲松龄的《狼》,那是一篇文言小说,我在写文本解读的时候,一方面分析了狼和屠户的形象,一方面又解读了小说的曲折动人的情节。在做挑战的时候,我就应该明白,我是要在课堂上挖掘人物还是要在课堂上训练孩子们对起承转合的理解。只有定住了这个,课堂才会高效。

如果要解析人物,那就找到文中所有关于人物的描写的句子和段落,一层层的去剥离,一层层去推进,比如以狼为例。如果核心目标是分析形象。那么,我的课堂就是两个问题:这是怎么样的人,这是怎样的狼。然后找出关于狼的段落和句子,去分析出它的贪婪,残暴,狡诈,最后的惨死,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像狼这样的人也会取得像狼一样的结局。同样屠夫的形象也是这样:由忍让走向直面反抗,最终取得胜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很多时候,不是败在别人的手里,而是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困难吓到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吓死了自己,如果屠户不是直面,不是奋起反抗,他怎会取得胜利呢。所以,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你可以直面困难,哪怕是一人对两狼,这样的绝境,也能取得胜利。

如果是这个那就写作训练:我眼中的狼,或者我眼中的屠户,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狼。

如果我的目标定为体会起承转合。那么,课堂的重心就应该是放在情节的曲折上,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设置挑战单就应该是梳理故事情节,感受起承转合,学习文中的伏笔与照应。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的话写作训练的题目就可以是:请你以狼或者屠户的身份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