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真不是在夸你
2020没有带走疫情
带走了“诚品书店”
或许是我们的脚步太快
沉不下心来等待自己的灵魂
书店关门的最后一天
跑去六折买了三本书
一点儿不比网上便宜
也没有“温州皮鞋城老板跑路”的气势
在寸土寸金的地方
这种业态可能很难维持
近年我也少去实体店了
此时想“矫情”一把也轮不到我
但总觉得对于年轻人和学生来说
书店的倒掉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一个国家
除了课本之外
在触目所及之处
看不见文学
看不见文化
也看不见历史
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2025/c24805c3a9200f64.png)
今年出门少
开始写些小文章
讲自己“怎么读出文字后面的细节和味道”
也因此结识了一些朋友和同好
闲聊时常会被问到:
“你是不是看了很多书?”
“你有什么书推荐吗?”
“有什么书是对我有用的?”
特别是第三点
还在读书的“小朋友”尤其爱问
对于我来说
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
我向来不觉得自己读书多
也不太觉得能推荐什么书
成长的环境不同
彼此建构知识的方法也不相同
我喜欢的书可能未必适合对方
被问的多了
也开始反省自己
是不是我误解了问题?
或许
应该把书分成“工具书”和“经典”
有时候,大家想知道的是工具书
有时候,则是想了解文学经典
因为自己会客串去讲一些史哲
“经典”常会变成自己的“工具书”
于是不经意间混淆了两者的界限
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命经验的扩展
阅读经验也随之变化
会延伸到哲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
这通常都是一些朋友们不想知道的书籍
甚至知道了也未必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
更别提可能连半点兴趣也没有
推荐也是徒劳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2025/3b7b432de48bd496.png)
另外
我会觉得
自己看不懂很多书
因为太多书是在擅长的领域之外
也会觉得
自己没有看很多书
因为有些经典就值得我反复咀嚼
关于经典
我举过一个半开玩笑的例子:
如果你看各种《简史》
不如好好读完《史记》
如果你看一百本琼瑶
不如好好把《红楼梦》读一百遍
读完经典
再去阅读别人如何解读经典
这个顺序最好不要颠倒
这样才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观点
同时与他人的观点产生对话或共鸣
一本书
读过和读懂
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读很多书
通常不是一种称赞
读懂经典
才是真正的肯定
别不信
孔子一定没有你看过的书多
他每天像熊猫一样抱着一捆竹子“啃”
也就是那几本书而已
只是他嚼透了
读书多,不是夸人
读书精,才是
经典
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因为曾经被用来建构世界
或是正在建构这个世界
所以值得一读再读
少看点书
多读几遍经典
这是我的新年寄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