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嘉轩笔谈散文

我在图书馆看周国平读书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1人  嘉轩笔谈

某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天,我走了一万步的脚程来图书馆,本打算继续抄录洪子诚主编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中喜欢的新诗,结果收录这套书的典藏文献阅览室闭馆整理,虽然只是为了锻炼,但就此回家也对不住这一万步路。我索性去其他阅览室借了本周国平的书来看。

翻开书,没找到作者简介,我对作者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位研究尼采的哲学家。第一篇文章是讲圣埃克苏佩里,叫《走进一座圣殿》。文中倒是有些不错的句子,但有些侧重于说理,不是很合我的口味,也许是带了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我并没有像读鲁迅周作人一样细细品读,只是在文字的世界里远远观望。我并没有但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有可能是一位先知。”开头的部分写得不错,但后面说理的内容越来越多,再加上前一本书我还没有完全消化,我有些疲倦,不知不觉间就睡着了。

这样“囫囵吞枣”到第五节,读到周国平围绕“创造”的论述时停了下来:“人在创造的时候是既不在乎报酬,也不考虑结果的。陶工专心致志地伏身在他的手艺上,在这个时刻,他既不是为商人、也不是为自己工作,而是为这只陶罐以及柄子是弯度工作。艺术家废寝忘食只是为了一个意象,一个还说不出来的形式。他当然感到了幸福,但幸福是额外的奖励,而不是预定的目的。美也如此,你几曾听到过一个雕塑家说他他要在石头上凿出美?”

读第一遍,我只感到与自己所想有差异,一时没消化过来。读第二遍,我开始找到自己与周国平的认知差异所在,我眼中写文章的意义,一是为了分享给读者一些想法和情感,二也给作者自身提供一个思考和审美的机会,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作者的人生价值。可周国平却说,陶工专心致志在手艺上时,并不是为了商人和自己,只是为了陶罐本身,这让我对创作这件事有了一点不同的思考,我又读了一遍。

这一次,回想自身的经历,我有了新的判断。艺术创作当然是作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收获,但这更应该是艺术从业者创作的初衷和收获,在创作中,关注陶罐之外的东西只会影响陶工的创造。我就时常为作品之外的东西困扰,读者圈子相对狭窄,写作也不是总能给自己带来乐趣,每次想到这些我就丧失了创作的情绪。读过周国平的讲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写作应该关注读者,但关注点在怎样为读者创造审美空间,而非猜测是否有读者肯读自己的文章,好的作品会让作者感到幸福,但这只是作品质量的一种衡量校准,即使没有在写作中获得快乐,作者还是应该写下去,因为这样作者才能像手艺人一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为更好的作品问世提供可能性。

读完这段话后,我不敢再怠慢这篇文章,重新从标题开始字字琢磨,第一节先写圣埃克苏佩里,讲完他传奇的故事后引出他的遗作《要塞》:“如果把《圣经》看作唯一的最高真理的象征,那么,《圣经》的确是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的,在每一思考最高真理的人那里就有一个属于他的特殊版本。在此意义上,《要塞》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版的《圣经》。”

第二节解读书中的两大意象,沙漠与要塞,很多人对评论类的文章兴趣不大,认为文学创作比文学评论更重要,理由是先有文本再有研究。可事实上,他们低估了文学研究的意义,读书实际上是读者“再创作”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会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得到自己的理解和收获。虽然理解和收获的上限取决于作品的质量,但实际上,这种“上限”是很难到达的,真正能领会多少内容还是看读者自己的能力。光有读者闷头阅读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有更能理解作品的学者将他们的“再创作”分享出来,在学校时,这些讲解引导我们学会对作品的基本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走向社会后,我们还可以借助这些解读提升阅读能力,扩宽阅读的视野。

第三四节在介绍原著的同时,周国平也讲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和爱的理解,第五节围绕创造着笔,写到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第六节讲述真理:“是否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说出一个真理,这不只是表达的问题,而是决定了说出的是不是真理。”我最开始选择略读,除了他的文学史地位不高,也是因为他更侧重于说理。中国作家是以抒情见长的,对逻辑相对忽视,特别是生活意义、真理这些大的主题,小说诗歌中表现地倒还不错,散文中便逊色许多了。而这一点,更突出周国平风格的宝贵,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渊博学识,让他在文章中有了一种一般作家老年后才会有的冷静和从容。

有些作家你了解他的生平,也明白他的成就之高,甚至还读过他的许多著作,但最后还是没法写出一篇完整的书评。而周国平的文章我只读过一篇,他的经历也完全不了解,到现在居然也写出了一篇文章,文学果真像爱情一样奇妙。周国平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作家,但他写作时的严密逻辑和从容冷静的气质,也足够让他在当代散文家中独树一帜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周国平读圣埃克苏佩里的书“再创作”,而我在他“再创作”的基础上继续“再创作”,这想起来也有点《断章》的韵味了。要是读过我的文章,会有读者对“再创作”多了一分兴趣,那今晚的月亮便更加动人了。

(编辑/嘉轩 九斤  作者/嘉轩  摄影/朱墨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