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国学•养生

为《美丽黄石》统稿手记

2017-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仁者爱山

随感录

为《美丽黄石》统稿手记

范国强

为《美丽黄石》统稿手记

应黄石市委史志办主任朱作良兄见邀,为史志办去年计划出版的《美丽黄石》一书统稿。该书约4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旨在挖掘黄石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张靓丽、完美的城市形象名片,以提升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听朱作良兄介绍,此书编成以后,可以聊补黄石旅游界多年来无较系统介绍黄石胜迹图书的空白。

为了编撰好这部书,史志办邀请了黄石的一批名家学者参与,我所熟悉的诸如张实、唐开云、廖美泉、吴汉杰、刘法绥等前辈,以及李声高、王志超、吕永超、罗光彩等领导和同仁,都参与了对本书框架的讨论。编撰前先行聘请了各个县市城区的笔杆子撰写了各辖区内风景名胜的初稿,黄石市文联、黄石市旅游局和各县市城区旅游局也都协助收集提供了本书的基本资料,并邀请了湖北理工学院院长、市文联主席李社教作序。编撰属于团队作战,阵容还是比较可观的。

我在此之前因事未能参与对本书框架的讨论,但史志办却将对本书统稿的任务托付给了我。当我接到统稿任务时,编撰工作已经进入中期,已经出了清样本。尽管清样本的内容比较粗糙,有点杂烩味道,但毕竟已有了雏形,这使我对统稿初步有了信心。老实说,接受这一任务我还真有点勉为其难,由于这部书基本资料和各个章节的起草初稿出自不同作者笔下,难免认知有异,风格不同,且良莠不齐,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评语来说,硬伤很多。我本人也不是土生土长的黄石人,对黄石的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并非驾轻就熟,有些还须翻阅资料。这不像编撰其它类型的书,可以展开一下形象思维的翅膀。而且接受任务正逢我患眼疾之时,每天不能用眼过度。但受人之托,须忠人之事,我还是爽快接受了这项任务,并表示要尽心尽力做好。

在统稿过程中,我主要注意了把好“三关”:

一是史料关。在这方面我用心最多。考虑到这部书是以市委史志办出面编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关口,将来有人写文章引经据典时,可能会从此书中撷取资料作为论证。如果此书史实不确,纰漏太多,难免会以讹传讹,贻笑大方。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史料的精确性。黄石尽管史料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并非都可以信手拈来,有些史实还有待深入考证。比如著名的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的证实,至今似乎还在围绕浙江湖州和湖北黄石归属在争,并未完全尘埃落定。关于“铁索沉江”之说,西塞山和半壁山都有记载,但年代一是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记载的王濬与东吴战事;一是1853年,记载的清廷与太平军战事。前者我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成果,采用的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应是黄石的西塞山之说;后者则将两次战事的经过简略而不简单地概括记述,明确差异,以示区别。至于许多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传说故事,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往往对同一史实,由于各章节之间往往避免不了互相有所牵连,不同作者叙述和解释多有所不同,这就要注意甄别、取舍、更正和统一,不能“前言不达后语”。虽然我在这方面用心最多,自认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也不敢保证就完全无懈可击,只希望尽可能少一点遗憾为好。

二是文章关。在这方面我费力最多。当然不仅仅是指的文从字顺,那还不是大问题,而主要是指文章的文体、结构、选材、风格、语言、标题、篇幅的统一等等。史志办副主任尹红星兄曾向我建议,该书似应以散文文体为佳,理由是散文可读性要强一些。但我粗粗通览全书初稿以后,觉得如此难度较大,势必大部分要推倒重来。因为其中大多数文章距离真正散文的要求甚远。我建议还是以说明文为主,黄石胜迹重在介绍情况,而不是重在着意渲染。说明文不作过多的文字修饰,能较客观真实地再现事物原貌。当然说明文也属于大散文范畴,除了文笔简练以外,适当的添些文采也是必要的。本着这一宗旨,我对那些夸张拔高空洞无物的描述,基本上都予以删除;对那些纠缠细微末节甚或无病呻吟的冗长描写,尽可能地精练浓缩;对那些刻意模仿章回小说末尾的“有诗曰”之类的画蛇添足,也坚决砍去毫不可惜。我知道这样修改可能会得罪人,但考虑到全书文体和风格的一致,也顾不得许多了。有些文章与书的主题无关,本着宁缺勿滥原则,也不予保留;在编审过程中考虑到有些不可或缺但书中没有的内容,则提出重新组织人进行补写。这样前后至少经历了三个回合的调整和修改,事实证明,采取了这些大刀阔斧措施以后,全书模样显然要精致多了。

三是校对关。在这方面我耗眼最多。有人可能认为校对属于简单劳动,任何有点文化的人皆可为之,那是真正低估了这项工作的意义。遗憾的是,持有此种认识的人在现实中实在太多,由此制作出来的劣质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这种状况几成尾大不掉之势。试看现在许多所谓大部头著作,或所谓名人大作,几乎达到“无错不成书”地步,令人不忍卒读。在我所承担的文字工作中,我决不能容忍这类现象发生。我既然担任这部书的统稿,就要对书负责,对后人负责,而不仅仅只是对领导负责。在这方面东方樵兄说得好:“编教材不认真是天底下最大的缺德。”校对如校仇,灭错如扫尘,必须将校对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才能不囿于允许所谓“万分之三”的差错为满足,尽可能保证全书文字的干净和纯洁。由于首先在思想上树立了较高的标杆,我在校对时全副精神始终处于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状态。不仅对史料的甄别、文字的表述等严格防止出错以外,对诸如年号、年代、人物姓名、物体名称,包括一个括弧和标点符号等也反复作过网式搜索,不使差错有一漏网。用眼倦了,闭上眼暂时休息一会,睁开眼再回头重新扫描。有时深夜一觉醒来,觉得精力恢复了,又端起书来看上几页。这样反复校对,直到就我的能力实在找不出差错为止。

老话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现在这部书终于正式面世了。自我感觉总的来说还比较满意,从周围同志和朋友目前的反应来看也似乎比较满意。当然在编撰这部书的全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做了大量工作,正如后记中所言,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负责照片和编排设计的章海泉兄,那种熟谙业务的真知卓识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我是心悦诚服和钦佩有加的。可以说,统稿这部书的全过程,也是我又一次得到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对他们是永远心存感谢的。

我不是专业编审,也无这方面的任何职称,仅在24年前被评了个高级政工师,我知道许多人是并不稀罕这个职称的,认为它没有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有含金量。其实我内心是并不在乎这些表面东西的。这几十年来我也陆陆续续主编过数十本书,自己也已著书8本。不敢妄为人师,只知此中有乐。今后有生之年,我仍将一如既往,与书香为伴到底的。

想起两句楹联,聊缀手记末尾: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2017·3·28

东方樵,本名张鹏振,系武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作家。

章海泉,系黄石日报资深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