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扶贫攻坚拾贝

2020-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封面作家

        作者:马巧丽

 

1.杨岭村的“前世今生”

  位于六盘山腹地的宁夏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因为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总书记到建档立卡户家里拉家常、聊民生,亲切称呼贫困户为“老弟”,如今两年过去了,今天的杨岭村发展得怎么样了?

  走进杨岭村,处处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现代范儿”,白墙青砖的大瓦房、干净整齐的硬化道路、分类有序的垃圾收集箱、标准规范的污水排放沟、规划整齐的绿化带、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等景象让人耳目一新。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足迹,笔者来到村民马克俊的家里。马克俊是农业银行扶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回忆起两年前总书记到访的场景兴奋不已:“总书记拉着我的手,叫我老弟……”总书记把贫困农民当兄弟,时至今日马克俊依然激动得言语颤抖。

  前几年,马克俊在农行的扶持下养殖安格斯基础母牛,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脑子也更活了,去年把几头牛托管到村里的合作社,又向农行贷款十万元将家里的两间大瓦房改造成老马茶馆,现在又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夫妻二人每天忙忙呼呼,生活盼头更大了。

  杨岭村是泾源县最为贫困的村落之一,位于“苦甲天下”的六盘山西海固地区,当地山大沟深,产业滞后,曾经一度是扶贫路上难啃的的硬骨头。“扶贫路上不落一人”。农业银行泾源县支行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将大湾乡作为金融扶贫的核心区和主战场,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2016年以来,泾源县支行以政府增信模式累计向杨岭村87户贫困户发放脱贫致富贷款435万元,其中直接向5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268万元,以“合作社+农户+保证金”模式向萧关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167万元,通过统一管理、分散养殖的方式支持33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生产,实现了对该村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贷”的全覆盖。截至2017年末杨岭村共购入安格斯基础母牛128头,产牛犊120头,育肥黄牛260多头,实现经济收入122万元。

  说到杨岭村的“前世今生”,农业银行泾源县支行客户经理王军民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杨岭村现在是网红村,从养殖进口牛走上致富路。如今随着泾源县全域旅游和乡村体验式旅游业的兴起,家家户户又搞起农家乐。因为是总书记调研过的地方,各方游客总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一走,所以生意好得很。”

  虽然农家小院生意红火,但客房数量少、卫生环境差,难以满足城市游客需求。为解决村民资金问题,2017年3月,农行宁夏分行推出“农家乐贷”,单户授信额度提高至20万元,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增信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目前,农行泾源县支行已发放农家乐贷款66笔,570万元,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

  近期,杨岭村有几家农户即将拿到农行发放的10万元农家乐贷,大家纷纷盘算着再盖几间客房,每间房要配备独立的卫生间、热水器等。听着他们言语间的满足和希望,看到他们致富路上摩拳擦掌的劲头,仿佛看见一个更加“现代”的杨岭村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2.窑洞里的脱贫故事

   寒冬腊月,枝丫枯瘦,在彭阳县白羊镇玉洼村村民赵彩琴的窑洞里,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这座依崖而建的窑洞表面并不起眼,但是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粉刷一新的墙壁、擦拭锃亮的家具家电、烧的红红的炉膛里飘出一股烤土豆的焦香,农家小日子格外温暖雅致。

  在这个干净整洁的窑洞里,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被沙发背景墙上两张巨大而醒目的海报吸引住了,一张是扶贫政策图,一张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的合影。随行的客户经理告诉我们,2014年他们在各村镇走访的时候,正是是被总书记与夫人的合影图吸引的。当时正值彭阳县整村推进精准扶贫阶段,农行彭阳县支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抽调客户经理组建金融扶贫小分队走村入户统计信贷客户名单。赵彩琴是玉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上有80岁的老人、下有还在上学的3个孩子,赵彩琴的丈夫常年在外干苦力,一年到头仅够温饱。了解到情况的客户经理一边打量着两孔窑洞一边在心里打起了鼓,一行人被好客的赵彩琴让进窑洞里,干净整洁的环境让大家眼前一亮,看到墙上的画,几个客户经理一拍即合决定放款给她。“当时还没有脱贫产业,你们为什么会放款给她?”面对笔者的疑问,农行彭阳县支行客户经理杨志珍笑着说:“庄稼人,干净整洁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到前头。一个贫困家庭能把国家主席的海报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心里一定对这个国家充满着感恩,对生活充满着希望。贷款放给这样的人家一定错不了。”

  “一定错不了”是客户经理对赵彩琴一家的评价,而赵彩琴也不负大家的期望,当年,在县农行3万元扶贫贷款的支持下,她翻修牛棚、购进牛犊,每天侍草加料好生饲养着几头牛犊,年底,卖牛的钱还掉贷款还结余了1万元。尝到甜头的赵彩琴叫回了在外打工的丈夫,县农行的客户经理也将贷款额度提到了5万元,一家人信心百倍的购进了7头牛开始了新一轮的增收路。脱贫有了产业,生活有了奔头,赵彩琴一家的日子渐渐过到了前头,2016年底通过验收实现了脱贫。

  脱贫的赵彩琴计划很多,这个腼腆的农村妇女一边搓着手,一边絮叨着自己的新年计划,问她有盖新房的打算吗?她笑着摇头,2015年,国家出钱加固了她的两孔窑洞,里面也粉刷一新。“俺家的窑洞冬暖夏凉,住起来舒服哩!再说,手里的几个钱都有用处,今年肉牛存栏8头,俺又从农行贷了10万块钱,想着再搭几座牛棚养几头牛,‘跌绊’着把日子再往前头过过。”赵彩琴的话语间不断出现“跌绊”这个词,在西海固方言里“跌绊”代表着“努力”“打拼”“奋斗”的意思,这也应对了当下流行的那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3.玉丰村过上“牛日子”

  艳阳,葱翠,牛哞……7月的玉丰村正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伴随着阵阵青贮发酵的味道,村民们正盖牛棚、拉青草、扫牛圈。这幅繁忙热闹的景象,如今已成为宁夏西吉县兴隆镇什字乡玉丰村村民的日常。

  “过去大家靠种地营生,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已经不靠天吃饭了,家家户户都养上了牛,地里都改种青贮玉米,全都用来喂牛。”曾经是村支书的李佰珍指着屋前大片的青贮地说道。

  2009年20头牛,年收入30余万元;2012年50余头,年收入达50万元;2020年140头,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份账单对已是养牛大户的李佰珍来说,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账单”,也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标杆”。

  “眼看着别人的日子越来越好,就想把自己的日子也过到前头。”在自家牛棚里,56岁的马福珍边给牛添草料,边念起了自己的致富经。

  曾经,西吉县所在的西海固腹地是一片不毛之地。在黄土地上艰难求生,马福珍有着难忘的记忆,“在土地里打滚,汗水和着泥土,辛辛苦苦却还吃不饱肚子。穷怕了,不出去就看不到希望。”2004年,马福珍只身远走新疆打工。

  这一走就是十年,摘过棉花,做过长工,在工地当过工人,从一年几千元到上万元,虽然收入有点起色,但要供四个孩子读书,马福珍一家的日子依然很拮据。2014年,马福珍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乡的政策越来越好,同年,马福珍回到家乡,他想着要扎根家乡谋发展。

  4个娃娃,马福珍供2个上了大学。如今,大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二女儿正在北京联合大学读大二。两个儿子进城务工。在玉丰村,马福珍供孩子念书出了成绩,发家致富也有了起色,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近年来,西吉县下大力气发展草畜产业主推养牛增收,马福珍趁着政府扶持的东风,2015年贷款5万元开始养牛,从最初的七八头发展到如今存栏13多头,一年下来,养牛就能收入10多万元。“地补些、草补些、牛补些,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这么多补贴,日子过不好都不行。”马福珍感慨道,曾经6口人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到现在四间新的砖瓦房,厨房、客厅、卧室、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三代人住在一起也不觉得挤。

  “现在日子好了,把孩子供养出来就算是成功了,没有什么负担,养牛收入也好,我已经很知足了。”马福珍的妻子陈妹艳一边逗弄孙子一边细数着由苦变甜的日子。

  看着妻子脸上幸福的笑容,马福珍也畅想起未来:“赶上了好政策,农行的贷款力度又加大了,今年准备再多贷点款,多买几头牛,新盖几个牛棚。”

  玉丰村搭上养牛致富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像马福珍这样重视孩子教育的人也多了起来。今年31岁的李目沙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和妻子白手起家,靠贷款养牛年收入达10万元,盖了新房买了车,不再为温饱奔波的他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李目沙看到村上的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孩子转到了镇上的小学。因为路途远了,孩子上下学不方便,为此李目沙专门雇了村上的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一个孩子每月300元,两个600元。“上学是大事,这点钱不能省,两个孩子早上去学校,中午学校管饭,晚上再送回来,这样孩子不辛苦,我们两口子的时间也空出来许多。”有人家接送孩子,李目沙放心了许多,也能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放在养牛上。

  “牛”运当头,大家都过上了“牛”日子。目前该村牛存栏3264头,户均15头,人均2头,养殖收入占人均纯收入70%,种植地膜青贮玉米3000亩以上,全村共有青贮池190座。

  “近几年,养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眼看着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最初5万元已经满足不了大家了,都想多贷款,多养牛。”农业银行西吉县兴隆支行行长来永宏说到,截止2019年底,玉丰村建档立卡户金融贷款43户,贷款总额高达344万元,户均贷款8万元,贷款覆盖率达84%,非建档立卡户174户,户均贷款15万元左右,贷款全部用于发展养殖业。

  肉牛养殖已成为玉丰村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养牛带火了玉丰村,也带富了一村人。如今的玉丰村,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村民更自信了,脱贫奔小康更有底气了……

      4.穆萨的春天

     村支部书记柯义江和县农行客户经理田彦山来到穆萨家的时候,穆萨刚刚从自家的羊圈里出来,身上粘满了碎草和羊毛,脚上还沾着羊粪蛋蛋,站在灶房门前的台子上。

  “穆萨,现在的光阴好过了啊?”

  穆萨见是支书和县农行的客户经理田彦山来了,高兴的说:“柯支书,老田大哥快到屋里坐。这不,我刚给羊只添完草。不好好喂养羊,我是对不起你们的帮助的。”说着穆萨就把柯义江和田彦山让到了房间,并叮嘱自己的女人准备晚饭。

  柯义江笑着说道:“饭就不吃了,只要你的光阴有了样子,我们就再也用不着跟着你愁肠了。”田彦山径直走到了羊圈跟前:“穆萨,这两天我没顾得上来看,你的羊又产了几只羔?”穆萨搓着手说到,“昨天产了六只,今天产了三只,还有十几只大羊就在最近几天要产羔的。”

  田彦山高兴的说道:“那就好,那就好。我从县畜牧局要到几本关于科学养殖的书,你有空了多看看,学学科学养殖,不能再用以前‘羊把式’的那一套了。”

  说起“羊把式”穆萨的思绪回到了几年前。那个时候穆萨是村子里挂了名的困难户,父亲早亡,母亲积劳成疾瘫痪在床,30大几的穆萨一没文凭二没手艺,不能出门打工只能年年给别人放羊当“羊把式”,后来封山禁牧,穆萨就彻底失业了,温饱都成了问题。

  和以前没什么两样的一天,愁肠的穆萨在正午的日头下晒暖暖,用向日葵杆杆做的大门正虚掩着,这时村支书柯义江推开大门朝他喊道:“穆萨,我给你领来了财神爷”。柯义江边说边向穆萨介绍着县农行客户经理田彦山和老雷。田彦山看到穆萨狐疑的表情说道:“是这样的,刚才柯支书已经把你的情况给我和老雷说了,我们过来实地看看。”经过实地查看穆萨家庭情况和他个人谈话后,在村支书的引荐下,县农行为他办理了5万元的脱贫致富贷款,帮助他建起了羊圈羊棚,联系从山东购进了25只高产羊。从贷款发放到购进羊只,穆萨一直感觉幸福的不太真实,直到满圈的羊咩咩叫时,穆萨的魂儿才回来。他高兴的自言自语:“是真的哩,是真的哩,我这个‘羊把式’终于有了自己的羊了。”

  有了羊以后的穆萨可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一改往日懒散的习惯,整天精神十足,25只羊在他的精心饲养下一只只壮实十足。短短三个月,穆萨就利用第一次出栏的羊羔钱给母亲添了一辆轮椅,70岁的老母亲在院子里晒着久违的太阳看着穆萨出出进进的侍羊弄草。

  自此生活有了盼头的穆萨日子一天天开始红火,第三年穆萨在邻里亲戚的帮衬下说了一房媳妇,总算是有了家的样子。说到今天的光景,穆萨非常激动:“要不是农行连着三年给我贷款让我养羊,我这会还在哪个土仡佬里晒暖暖呢?如今好了,买羔羊、买羊毛的钱还清了贷款、甩掉了贫困帽。现在婆姨有了,家有了,真正是到了人生的春天。”

  5.“5+X”托起玉丰村新生活

      2020年5月12日,一夜细雨仍在淅沥,红砖黛瓦、硬化村道、千亩青贮与远处山峦的朦胧雾气氤氲相连,构成了一幅塞上新农村的水墨画。

  西吉县兴隆镇十字乡玉丰村的210户农家小院,成为这幅画中景。

  “这一户是玉丰村的养牛大户,存栏150头;东边那家养牛25头;前面那户是去年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6头……”初夏的细雨打在脸上依然有微微的凉意,但却阻止不了玉丰村村支书李柏珍兴奋的“显摆”。随着他的指向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里家家户户蓝色的彩钢牛棚显得格外惹眼。

  “从前养牛为耕地,一头两头就够了。如今养牛能致富,十头百头不嫌多”。刚刚从农行西吉县支行拿到30万元贷款的养殖户马德华一边把青贮玉米倒在牛槽里,一边满怀憧憬地打量着旁边盖到一半的牛棚,这个新牛棚计划存牛30头,加上之前的10头牛,一年能收入60多万元,于马德华而言那是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近年来,农行宁夏分行积极探索以扶持产业为根本的金融支持模式,助力广大农户脱贫增收。在确保小额农户贷款广覆盖的基础之上,又积极推广“5+X”贷款投放模式,即对已脱贫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可在现有5万元扶贫贷款的基础上再增加贷款投放额度,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满足其经营性大额资金需求。农行西吉县支行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将玉丰村确定为该行“5+X”贷款投放整村推进试点村之一,目前整村推进工作正在进行,已提交授信1700多万。

  村支书告诉笔者,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在玉丰村的农户贷款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但是随着村民养殖规模的扩大,5万元的贷款额度已经无法满足养殖需求。农行推出的“5+X”贷款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村民资金困难,拿到贷款的村民都忙着扩建牛棚、添置铡草机、建青贮池。目前玉丰村养牛3500头,预计年底肉牛存栏能超过5000头。

  说话间,突突的拖拉机声响起来,村民马世武冒雨准备去镇上拉搭建牛棚的彩钢板。支书笑他“叫花子放不住隔夜食”。他咧开嘴说:“拿到30万元贷款,我把几年的光阴都计划好了。脱贫致富一刻都等不了!”大家伙哈哈大笑,蒙蒙细雨中,仿佛看到了玉丰村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6.六盘山下的“杏”福事

       彭阳有“杏”初长成,待字闺中百家求。

  炎炎夏日里,满园红梅杏的“脸蛋”一天比一天红润。“今年种植的3000多棵红梅杏,果子繁、品相好。”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刘沟门村东洼队种植户马文告诉记者,现在线上的各种预售订单也一天天增多,预计能收入三四十万元。

  位于六盘山东麓的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盛产红梅杏,肉厚多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2016年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宁夏甚至全国都拥有无数粉丝。近年来,彭阳县大力发展以红梅杏为主的“一棵树”产业,每年春天三月赏杏花,夏天七月摘杏果,目前,已成为当地发展田园观光乡村旅游的特色支柱产业,靠着红梅杏产业,带动5.7万农民脱贫致富,走向了小康生活。

  在马文的果园内,工作人员正在熟练地将红梅杏一个一个地分拣、套袋、装箱、打包、发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电脑上订单逐一打印出来,除了区内各市县,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订单也分类摞了起来。马文一边盯着工人装箱,一边叮嘱着捡果的工人要把好质量,工人一口一个“马老板”的应着,想起十几年前到处打工居无定所的日子,50岁的马文不由的红了眼眶。“那些年开货车、送快递、工地搬砖啥活都干,受累受苦还挣不下钱,一家6口人过得紧巴巴的。”

  看到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马文返乡创业的念头也越来越强,2009年,在和家人商量后马文决定回乡搞红梅杏种植。随着承包果园、改良树种、购买化肥农药以及添置设备等,东挪西凑的创业资金很快花光了。于是他找到农行彭阳县支行,在工作人员上门调查后,他很快获得了10万元贷款。

  得益于每年的金融支持,马文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10年间,从年收入2万达到30万左右,日子越过越好,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越干越有劲的他联合村里50户种植户成立红梅杏种植专业合作社,想抱团发展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然而一场疫情,让摩拳擦掌的马文慌了阵脚。今年初,因疫情影响,合作多年的各实体店都没有提前下单订货,200多亩果园的施肥、喷药、修剪等各种材料及人工花费让马文一筹莫展。“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就在马文着急的当口,农行彭阳县支行工作人员进村入户了解信贷需求,为其作了10万元续贷业务,并为合作社的其他种植户也办理了贷款。有了资金的支持,马文和其他社员重新拾回了底气,马文高兴地说:“有国家的好政策,有银行的鼎力支持,面对天灾人祸,农民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近年来,彭阳县逐渐形成了以中药材、生态鸡、中华蜂、小杂粮、红梅杏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稳定转移就业劳动力5万人。

  据悉,疫情期间,为精准对接产业融资需求,农行彭阳县支行主动融入,建立扶贫龙头企业白名单,逐一对接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减费让利、展期续贷等保障其特殊时期的生产融资需求,助力企业渡过时艰。企业能够正常运转则可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就业带动和收益分红等方式将贫困户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夯实脱贫攻坚长期成果。疫情期间,该行累计向X户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X亿元,为27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办理还本续贷、重新约期及展期,涉及金额X万元。

  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该行也在不断开拓新的扶贫方式。“我们免费将红梅杏、杂粮、马铃薯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推送到农业银行网上扶贫商城进行销售,并利用农银e管家、惠农e通及分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资源,为彭阳红梅杏摇旗呐喊,提升品牌美誉度增加销售量。”农业银行彭阳县支行行长张怀昌告诉笔者,2019年宁夏扶贫专场开始后,彭阳县入驻专场商户每天收到来自全国各省网购订单,短期配送2161单,金额30余万元。今年红梅杏长势喜人,农行已经开始联系销售事宜,预计今年扶贫专场销售能达到50万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托红梅杏产业,像马文这样享受“杏”福的农户还有很多。2019年4月,经过层层评审,彭阳县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张怀昌向记者表示,对农行而言,脱贫只是开始,我们将以金融活水润泽更多农民,让“杏”福的日子更加绵长。

  7.资“润”创业路

    走进宁夏海原县术台乡众鑫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仿佛进入了大植物园:一排排整齐繁茂的新疆杨、松树以及名目繁多的果树郁郁葱葱,果园里穿梭其间的村民正忙着修枝剪叶……面对此时此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莉霞难掩激动,不住感谢农行海原县支行的鼎力支持。“能有今天的规模,多亏农行的及时帮助。苗木市场近年行情很好,但我没有资金扩大育苗面积,经营一度陷于瓶颈。后来,县农行提供了300万元贷款支持,我才扩大了种植基地,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

  王莉霞2008年7月从宁夏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回乡创业。刚开始,王莉霞的创业之路非常艰难,转租的土地种植马铃薯遭遇旱灾绝收、搞牛羊养殖遇到了口蹄疫疾病牛羊全部宰杀。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王莉霞并没有轻言放弃,怀揣仅有的几百元辗转区内外考察后,萌发了发展栽培苗木的想法。经验有了、市场也有了,可土地和资金又成了她的“拦路虎”。不认输的王莉霞起早贪黑走东家串西家,动员当地117户农民用土地和闲有资金入股成立了海原县众鑫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51.5亩,用集资到的资金和从亲戚朋友筹到的84万元购买了新疆杨、垂柳等树苗,种植了731.5亩苗木。随着苗木生意逐渐走上正轨,王莉霞已不满足“小打小闹”的经营,她决心进一步扩大苗木种植规模,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劳动致富。

  由于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多家银行都对王莉霞关上了信贷大门。正在为扩大育苗面积需要资金、到处告贷无门而发愁的王莉霞来到了农行海原县支行,该行经实地调查论证,采取联合担保方式为她办理了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王莉霞用该笔资金将合作社的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余亩,累计出苗1300余万株、销售收入1477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收入5.6万元,年收入过10万元的农户有21户。从培土压苗到苗木采挖,每天到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有30多人,苗木产业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目前我拥有3年以上树龄的苗木720多亩。农行不断贷、不抽贷,今年我归还了到期的300万元贷款,又重新办理了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有了县农行的贷款支持,我还要引进中高档景观树苗,扩大种植面积,优化苗木品种,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目前,在王莉霞众鑫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入股的社员,均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家户户翻建了新房,有的还购买了小轿车。社员李成梅高兴地说:“以前孩子的学费都要四处去借。现在好了,我家的土地入到合作社每年有固定收入三万多,我和丈夫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收入四千多元,年收入有七八万。”

  王莉霞看到合作社社员收入逐年增加,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成就感油然而发。她说:“我刚开始建合作社时,有的群众不愿以土地入股,有的入股后又中途退出了。但我丝毫没有动摇,也没有埋怨他们。

  我的初衷不是一人赚钱致富,而是要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三年多的不懈坚持,加上农行三年多的持续帮扶,今天这种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后,我还要带领合作社社员在林场一起养鸡、养羊,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王莉霞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更高更远的憧憬。

  8.冯阿妹的幸福生活

    2019年10月5日清晨的红旗村,一夜秋雨洗刷后,空气格外清新,从山坡到河道间的梯田里,密密麻麻的玉米林,随风舞动,“唰唰”作响。红蓝相间的瓦房点缀的村子,煞是漂亮。“哞哞”的牛叫声,“突突”的农用车响声,交相起伏,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冯阿妹和丈夫杨志刚,跟往常一样,六点钟就起身了,给几头牛添料、出粪,接着检查三轮车、铡草机,准备青贮玉米。养牛虽然苦一些,可冯阿妹夫妇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这踏实来自牛圈里17头日渐肥壮的肉牛,其中有8头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出栏了,按时价估算,差不多能卖到20万元,对冯阿妹一家来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冯阿妹指着牛圈里这群宝贝,高兴地说道:“多亏了农行的10万元贷款,让我们敢折腾,也能折腾起了。”话语间满脸洋溢着幸福。

  2019年3月下旬,农业银行隆德县支行组队进村入户来到红旗村,实地考察全村肉牛养殖情况,计划筛选一批信用记录良好、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意愿的养殖户,试点“肉牛e贷”。这对一心想扩大养殖规模却又受困资金不足的冯阿妹家,简直就是福音。她们热情地向农行工作组介绍了自家的养牛情况和打算,经过本村养牛合作社和村委会的联合推荐,如愿地进入首批白名单中。没过几天,农行工作人员就上门办理了简单的贷款手续,拍照、填表、签字。4月初,冯阿妹通过农行手机银行,成功贷到了3年期限、5.65%年利率的10万元养牛资金。她和丈夫用这金灿灿、沉甸甸的10万元贷款,种了40多亩青贮玉米,补进了8头育肥牛犊和2头基础母牛。正所谓春华秋实,冯阿妹家的8头育肥牛犊如今膘肥体壮,马上可以出栏了,刚好又赶上牛肉价格上涨的喜人行情,两口子给我们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不算2头基础母牛的政府补贴收入,光青贮和肉牛销售的纯收入就达到8万元。

  和冯阿妹家一起,得到农行隆德县支行首批“肉牛e贷”支持的养牛户共有90户,5月底前全部通过农行手机银行贷到7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贷款资金,总共804万元。村委会和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向我们介绍,在农行贷款资金到位后,养殖户们或有组织、或自发地从甘肃武威、张掖等地,共计补栏达到1000头,全村较上年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眼下,肉牛已开始陆续出栏,养殖户们正连明带夜、热火朝天赶着青贮玉米。他们估算了一下,农行首批发放的90户、804万元“肉牛e贷”,预计全村可增加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对村民致富信心的鼓舞、产业基础的壮大,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村支书冯存虎欣喜地说:“农行‘肉牛e贷’,鼓起了养牛户的钱袋子,他们有的补存栏、扩牛棚、增青贮池、添农具,壮大养殖规模,有的翻建新房子,有的购买小汽车……,生产生活都有了新景象,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肉牛e贷”,是农行宁夏分行推进农户贷款业务线上化、便捷化、批量化发展,为肉牛养殖户量身定制的专属信贷产品。该款产品以肉牛养殖户在农行的金融资产、授用信记录,根据既定的授信模型和肉牛养殖的实际需求,向符合条件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肉牛养殖、销售过程资金需求,由系统实现自动审查审批的农户小额贷款。近年来,该行不断加快农户贷款业务数字化进程,坚持“一县一品,一行一特色”导向,先后推出“枸杞e贷”、“西砂瓜e贷”、“肉牛e贷”等15个特色产业“惠农e贷,倾情服务“三农”和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将“惠农e贷”系列新产品打造为“农行品牌”、“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该行累放“惠农e贷”13.6亿元,余额较年初增加7.4亿元,增幅达119.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