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大学·春秋·曾参
饰心·二 饰心·三 饰心·四 饰心·五| 心画
|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半暇·一| 译文
学的宗旨,在于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然后才能保持宁静;保持宁静,然后才能安于处境;安于处境,然后才能思虑周祥;思虑周祥,然后才能获得“止于至善”的效果。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未节,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其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循序而行,也就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修明自己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到达知识的极点;到达知识极点的途径在于研究认识万事万物。研究认识了万事万物,知识便无所不到;知识无所不到,意念便真诚无妄;意念真诚无妄,心思便会端正;心思端正,自身的品性也就修养好了;品性修养好了,家庭和家族也就管理好了;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了,邦国也就治理好了;邦国治理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从天子以至于平民,一律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如果不修身而乱了根本,却想把属于末节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是办不到的;轻视修身这个首要任务,而本末倒置地去做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情,想要做好也是不可能的。
半暇·二| 赏析
本章是《大学》全篇的总纲,开门见山,确立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朱熹以为是孔子之言,故尊之为经,其余各章为传。
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领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三纲领不是平列的,而是层层递进的。
——“明明德”,就是要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发扬光大起来,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
——“亲(新)民”,就是要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得以弘扬。
——“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虽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而同归,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半暇·三一个人,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才能达到三纲领的要求,而八条目就是具体途径和方法,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人生进修的阶梯。循着三纲八目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不断前行,就可以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要义。
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连结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在此显现无遗,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道路,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 作者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1]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半暇·四| 附言
打我在文中准备写附言的那日起,就总是在为该选择哪一首诗文而困苦,毕竟我的心总是那么的纷乱,以至于很难确切用一首诗文去总结我当日的心情。所能做的,只是截取某一时间段最为深刻的感受,用以书写的形式去呈现我心里的活动描写。
之所以写本文《大学》,是对我自身的一种督促,同时也是因我前上司Boss林的一番缘由,他是位较为爱看书的人,这也早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无法割舍。我甚至怀疑,他就是书呆子的典型,这一来在我面前,自然也难免有些自吹自擂。尤其在古文学上更是痴迷,尤以《王阳明全集》《易经》居首。即便如此,我总觉得他仍旧不是一位很博学之人,难以苟同。
他呢?很是喜欢我,对我的要求也自是颇高,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把我招进公司,主要还在于自己的强烈求知欲。或许真觉他掉到书坑了,所以大家沟通工作上的问题时,成本总是过高,拍桌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在他下面,但总是没能很好去理解他想表达的意图,之于表达,本身就是他的一个短板。所以在工作上我们总是难免出现各种分歧,但私底下又如好朋友一般,不可否认他是位公私分明,且逻辑十分清晰之人。
在他那,自是学会了不少,最紧要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毕竟我工作扮演的角色也本身不允许我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尤其是于一家法律公司,在用心去打磨自己的产品而言。
我看的书比较杂,文学,哲学,经济学,传记,专业书好多都有看,只要有一定的价值输出。也正如此,觉得我的思维很是混乱,想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建议我好好研读《大学》,必先懂得其格物。
我自是有所了解的,也即是刨除心中的一些欲念。在他看来,除了本行业的书籍,阅其它书都是不务正业,实属多余,没能给自己树立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对此,也不想多加言语。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关于他,题目我当初都拟好了,叫做《Boss林的二三事》,只是迟迟不曾动笔。当然,我相信不出些时日就能在我的简书上得以发表。
只是,我还是愿意再等等。毕竟最好的,总会不经意间到来!
戊戌 四月十五 卯时
半暇·五| 文章
阅读请转至半暇·简适文集!
| 寄语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谢谢赏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