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家长该做点什么?
高考报志愿,家长该做点什么?
高考一结束,再过几天就该填志愿了。
国家教育部一共设置了好几百个本科专业,如果算上每个大专业下开的小方向,专业大概数以千计。但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去读财会、法律、师范、医学等等专业。
如果孩子也对这些专业感兴趣当然好,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清每每问起高三学生,很多家长们总还是想自己的孩子读这些专业。
尊重学生的意见
高考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然还有师长、同学的帮助,考了一个分数,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
读大学的是他们,而不是家长们。
如果家长想读某个专业,可以自己去考啊,现在70、80岁去考高考的人都有,40左右不算老的,去弥补自己青春的遗憾啊。
和孩子们好好商量,给出自己的意见,不要动怒,甚至动粗。最最重要的是,希望各位家长想一想和孩子是一辈子的父母子女关系,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
家庭成员间,有些意见能达成统一,有些不能。但最重要的不是家长们的观点,是学生自己希望读什么学校和专业。反过来说,最后大学是学生自己去读,如果和家长怄气乱填志愿,四年痛苦的也是学生自己。用自己的痛苦来报复家长是两败俱伤。
人生那么长,如果这么关键的时刻不能坦诚沟通,共同面对,那么以后的人生大事就失去了妥善处理的基础。即便到时候家长的意见是对的,孩子也不会听。
孩子自己做决定会错吗?当然有可能。
不过考了多少分,填哪些学校专业其实是大差不差就那个范围,他考400分也上不了清北复交,他考了600分,也不会去填一所专科。剩下的无非是填北京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填重庆还是成都这样的问题。
填报志愿的建议
首先,不用怕。现在都是出分填志愿,考生的分数是确定的,可填的专业和学校都比较确定。
如何考虑城市?比如出省还是在本省,甚至本地就读。
不管本省、本地还是外出就读都有利弊。在本省、本地读大学的坏处是没离开熟悉的成长环境,可能见识少了。好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将来就业还是在本地、本省,除了一些全国知名的院校,本地人大部分还是认可本地的学校。而且读了本地的学校,大学四年的社交圈也还是在本地,不然出了省,等回来工作时,很容易寂寞、孤单。
选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要在这个地方生活四年。我有个学生非常喜欢古都,所以填志愿的时候优先考虑了西安。还有就是南方人如果到北方,北方人如果到南方,考虑一下生活习惯的问题。
大城市机会多,压力也大。生性活泼的孩子当然更适合去大城市,如果性情比较温和、比较乖,小城市节奏慢,也很舒服。
选城市既要考虑很多,也不用考虑太多。如果你有心仪的城市,可以去那个城市转转,住上几天,感受一下。问问同学朋友、家长老师有没有了解这个城市的,多问问总是没错的。
如何考虑学校?地方选差不多了,学校可选的范围其实就很小,不会很难选。
学校和城市哪个更要,大家一直有争论。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学校名满天下,国际上声誉都不错,哪怕城市稍有逊色,但学校综合实力强大,就无所谓了,比如位于合肥的中科大,比如位于哈尔滨的哈工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可选范围内没什么特别厉害的学校,我建议还是优先考虑城市。
如何考虑专业?
我一直非常建议高中生填报一些很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历史。这些专业乍一听上去就业可能比较成问题,大家都喜欢读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这些专业也有这些专业的优势。
第一是将来余地大。大部分高中生既不了解大学,也不了解社会就业。无论自愿还是不自愿填报的专业,等将来毕业,都有相当大概率转专业。这些专业因为基础,所以转起来方便。
第二是基础能力训练好了,将来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很有优势。
第三是这些年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本科专业重要性下降,还有转专业可能性。
每年都有很多同学问我,某某专业要学什么,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学校的官网上查这个专业的网页,看看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看这个专业的老师。同样的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可能完全不一样,具体还是要看看学校都设置了什么课程。
城市、学校、专业,这三者总有一个是你最在乎的,让你最心动的,把这个排在最前面,再结合你的分数、位次去选。
填报志愿只是人生千千万万选择中的一个,就像高考不是生活中唯一的挑战。只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阳光心态和对生活的上进心,就能在生活的考场上收货满意的成绩。当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更多的家长们可以在起跑线上做好准备工作,了解高考的相关政策和进入名校的其他途径,比如说参加五大竞赛学科之信息学竞赛,学好不仅可以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更重要是可以适应当下时代的变化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您想为你的孩子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可以关注noipnoi了解更多关于信息学竞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