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记忆错觉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记忆错觉,说白了就是:

你能记得,并不代表你的记忆准确。

人类的记忆如同摄像机一样精确,而且信息一旦被记录,就如同录入电子设备一样,既不会扭曲变形,也不会被遗失。

举一个咱们上网时最常见的例子,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热门讨论主题:

“明明记得某某明星已经去世了,怎么还健在?”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被我们高度信赖的记忆,其实常常犯错,这也会对我们日常的信息认知、行为与决策,形成误导。

有个实验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浏览一张纸条,纸条上有15个英文单词;

都不复杂,包括床、醒来、梦、疲劳、打盹、哈欠等等;

随后,纸条被收走,志愿者必须凭借记忆,尽可能地把这些单词默写出来。

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开始默写的时候都信心百倍,心说这还算事儿吗,但他们很快被测试结果打脸了:

平均下来,每个志愿者能够默写出的单词,是7个左右,大概就是总数的一半,绝大多数还是单词表开头或者结尾的那几个,中间的几乎都忘记了;

更神奇的是,将近一半的志愿者,在自己默写的时候,把单词表里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单词“睡眠”(sleep)写了进去;

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记得清清楚楚,这个词就在单词表上。

单词表里的这些词儿,床啊、醒来啊、梦啊、哈欠什么的,每个都和睡眠有关联,这当然是实验者故意为之的。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一个推测:

人类的记忆,并不是现实的精确复制与重现,而是在动态变化的;

我们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塑造与整合的过程,这种塑造与整合,深刻地被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为什么信息一旦存储到我们的记忆里,就会不断变形,甚至被遗忘?

其实记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大脑活动,涉及三个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后部区域、海马体和前额叶。

它们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信息储存、训练加强,还有读取。

这个大脑中的档案馆,并不是单纯死板地保管记忆资料,而是会对其进行不断修改。

这是为什么呢?

包括西蒙斯和查布利斯两位作者在内,认知心理学家做出了大量分析阐释,我个人简化总结了下,可以归纳为那么几个原因:

首先,记忆资料本身在我们的认知系统里,是有权重的。

这里引入一个名词,叫“闪光灯记忆”,就是那些在你生活中越重大,越能引发强烈情感记忆的事件,就越记得牢固,相关的细节也就保存得越多。

其次,从长期来看,我们的认知系统有个习惯,越能和更多的事物、概念有丰富联系的东西,就记得越牢固,但在这个过程里,记忆本身的对象,却往往会和那些与它有联系的东西逐渐混淆。

比如,刚才讲到的那个西蒙斯和查布利斯做的背单词实验,测试者在短时间内记住15个单词中的七八个,其实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这是因为,所有单词表上的单词,都和睡眠密切相关,而且都发生在我们“入睡”这样一个日常固定场景里,但是代价就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被欺骗了,认为“睡眠”,这个单词真的就在单词表上。

第三,我们总有一种心理倾向,认为细节越丰富详细的记忆,越真实可靠。

但实际上,我们真实的记忆,往往是一些模糊、彼此孤立的碎片,但记忆系统为了满足我们这个挑剔的主人,就持续开始搜集各种二手资料,努力拼凑出一段栩栩如生的完整情节。

如果二手资料不够,那还可以加入符合我们自身情感和道德判断的虚构情节。

在书中,西蒙斯和查布利斯就举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们先找了一群志愿者,用电脑合成技术,P了一张他们小时候坐在热气球里的照片,然后再请志愿者谈谈当时的感受。

按说这些人应该立刻摇头说没这回事吧,但出乎意料的是,超过一半的志愿者出现了记忆错觉。

认为自己小时候确实坐过热气球,更有甚至,还有志愿者立刻开始戏精上身,添油加醋。

讲述的故事远远超出了图片上的信息,什么父慈子孝、阖家欢乐,诸如此类。

1963年11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之后。

根据统计,在新闻媒体的访谈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访谈者,沉痛地表示,自己的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而且拍胸脯表示,自己在三年前的总统大选中,果断投票给了肯尼迪。

但是,1960年大选中,肯尼迪的得票率是49.7%。

这说明由于悲痛导致的情感波动,这些访谈者在无意识中,修改了自己的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