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变迁由来已久
2023-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俭是宝
近日读《古史辨·自序》顾颉刚先生一段话让我们读史书或者小说故事,都要深入思考事件的可靠性。
“深思的結果,忽然認識了故事的格局,知道故事是會得變遷的,從史書到小説已不知改動了多少(例如諸葛亮斬馬謖而小説中有揮淚斬謖的事,楊繼業绝食而死而小說中有撞死李陵碑的事),從小説到戲劇又不知改動了多少,甲種戲與乙種戲同樣寫一件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點的不同。一件故事的本來面目如何,或者當时有没有這件事實,我們已不能知道了;我們衹能知道在後人想像中的這件故事是如此的紛歧的。推原编戲的人所以要把古人的事實遷就于他們的想像的緣故,衹因作者要求情感上的滿足,使得這件故事可以和自己的情感所豫期的步驟和结果相符合。”
从这一点上看,传世文献可能经过千百年来历代编纂、传抄者的用心加工,可信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就算是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也难免融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顾颉刚先生“层累造成的古史”思想观点的发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