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慈悲的电影,残酷的书
其实大众对李碧华的作品之所以熟悉,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拍成电影的实在是太多,也太成功了。《青蛇》中王祖贤与张曼玉的曼妙身姿,《胭脂扣》中梅艳芳与张国荣的芳华绝代;当然还有我们这本《霸王别姬》,很多人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都来源于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主演分别是张国荣、张丰毅、巩俐和葛优这四位大咖。
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我就不在这里说了,总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斩获大奖无数,网上的各类影评也是数不胜数。今天咱们主要聊的是这本霸王别姬与电影呈现出的不同点。
开头的区别当然是很明显的,咱们的书中是按照时间,用顺序的方式来介绍故事,从头到尾,从主人公还是小豆子和小石头开始,一直说到二人各自奔天涯后又在香港重聚;而电影则是按照倒叙的方式,一上来就是浓墨重彩的两人在戏台上,然后通过回忆来呈现整个故事。
这里有一个区别,就是文字有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即使是时间跨度十分长的故事也能够驾驭,但是影视作品就不行,在影视作品中,如果故事没有闭合,就会出现零散的感觉,这是文字的优势。
说到文字的优势,还要重提文字空间感,也就是小豆子被娘砍掉天生六指的那一段,书中是没有一点具体描写,只用一声尖叫和后续的签字据来表现,电影里则是直接的让观众面对砍手指的那个场景。虽然没有血迹斑斑,但是直接面“砍”的那个动作,也会让观众十分害怕。却没有了书中那种想象和互动的感觉,留下的印象也就没有书中那么深刻。
这是影视作品必须的,因为面对的群体不一样,电影中的内容是一个直接给的样式,而我们的文字,却可以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出来,那些语言,眼神,都可以传达到读者的心里,告诉读者,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今天的主题叫“慈悲的电影,残酷的书”,是我读完书又看完电影后一个特别直观的感受。也就是因为电影的这种直接给的形式,所以书中那些意犹未尽和言下之意,电影都稍微做了修饰和解释,而这样一来,显得电影对剧中的主角慈悲了许多,不像书中那么残酷和惨。
现在,就围绕慈悲和残酷,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书中,对于那个上吊死去的小赖子,其实描写并不太多,只是在开始的时候说在戏班子里要挨揍,关师父经常挂在嘴上说的那句:若要成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大家对于小孩子挨揍,可能没有太大的想法,现在毕竟是文明社会了,大家打孩子都会很注意轻重,可是那个时候不啊,师傅打徒弟,简直是可以往死里打的。所以书中没有太多的笔墨,就直接把小赖子挂在了房梁上,当时的那种震撼,是作为读者怎么也不能接受的,怎么就能打到让孩子想要去死呢?所以对书中的情景本能的产生畏惧,也就把主人公学戏的过程上了一层灰色的基调。
但是在电影中,这个效果可不太好表现,首先,如果打孩子打的太惨了,会给观众造成不好的影响,其次,打不不够惨,会给观众造成困惑,这也没怎么挨打,怎么就要上吊了呢?
其实在电影中,就给人这样的感觉,小赖子并没有多么挨打,更多的程度上,可能是吓的,所以导演在这里加了一段小赖子的戏份,就是逃跑出去后又跟着程蝶衣跑回来了。
而这一段,是有自己的作用的。这段说的是小赖子和小石头其实已经跑出去了,并且在大街上玩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了戏班子,究竟为什么回去呢,电影里小赖子说是因为程蝶衣离不开段小楼,但是在我理解却是两个原因。
首先,离不开段小楼当然是重要因素,因为程蝶衣无处可去,他在世上只有一个娘,而娘亲手卖了他,所以他即使跑出了戏班子,也没有容身之处,可是段小楼在的戏班子,好歹能够让他感受到温情,于是他又回去了。
其次,是因为他和小赖子看到了真正的京剧名角儿的那种风光,这里扮演小赖子和程蝶衣的两位小演员,在戏园子里看到名角儿唱戏,都泪流满面,但是这泪水中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对小赖子来说,他哭的是对挨打的恐惧,也是对自己天资有限的悲伤,他之所以挨打多,是因为唱戏的那些基本功,对他来说太难了,毕竟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是天生的,全凭后天努力还是十分困难。看到台上那些角儿的身段唱腔,他不自然的就会想到需要挨多少打才能熬成这样,所以心中害怕。
对程蝶衣来说,这泪水是他放弃了逃跑的无奈和辛酸,因为他羡慕戏台上那些角儿,他想成为角儿,所以这里表现的是他对唱戏的热爱,也表现的是他为了唱戏放弃了自由。
这两点表现,对电影表达的手法来说,有些困难,所以加了这一段情节,而书中直接让小赖子出场没多久就上吊自杀了,给读者造成心理暗示,并且连着程蝶衣满口血的情节,将整个情绪烘托的十分压抑。
再说回慈悲和残酷,大家其实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电影中的表现和原因比书中温和许多,不说小赖子上吊的那一段,光说程蝶衣回去的原因,就是夹杂了他自己的热爱唱戏,这就让他后来雌雄莫辩的设定显得有了一点为艺术献身的感觉,而不像书中看出来的,他的一切都是被选择的。
当初被卖,被砍掉六指,又被选中唱旦角儿,这一切都是别人加到他身上的命运,他在这里面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统统都是被动接受,这样是不是感觉残酷了许多?
还有更残酷的呢,书中程蝶衣因为总是唱错戏词,被关师父生生用烟锅捅进嘴里,还转了几个圈,那可是抽烟的烟锅啊,得多疼,可是程蝶衣照样得受着,这就是唱戏付出的代价。上一次直播我们也说过,烟锅捅进嘴里,是隐喻着程蝶衣男性意识的丧失。
今天我们不讨论隐喻,光说表现手法,这就是暴力强奸的桥段;但是在电影中程蝶衣满嘴血是被段小楼拿烟锅捅的,因为他害怕程蝶衣唱错戏词被关师父责骂,所以含着泪自己上手将烟锅捅进程蝶衣嘴里。这里就有了情,因为段小楼是为了程蝶衣好,所以才进行了这场暴力,这样程蝶衣和观众都比较能接受一点。
学会了唱戏,学好了唱戏,两人终于登台成了角儿,可是感情路却十分不顺,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程蝶衣的女性意识崛起,之前我们也说过,有倪老公和袁四爷这两个契机在。
但是电影里却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做了一些改动,在书中十分明确的说明了程蝶衣的第一个男人是袁四爷,也就是说倪老公只是对少年时的程蝶衣进行了猥亵。但是在电影里,隐晦的表现出是倪老公强暴了程蝶衣,而程蝶衣和袁四爷的关系,却是遮遮掩掩的。
这个改动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也是两个,首先,由倪老公强暴程蝶衣,这个时候程蝶衣是弱势的一方,他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待遇,可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也能表现出他被动的一面,但是书中他的第一次是给了袁四爷,这个却是主动的。
程蝶衣之所以失身给袁四爷,是因为段小楼要娶菊仙,程蝶衣伤心之下的报复举动。电影中是受到伤害,书里却是伤心欲绝,这样电影的慈悲和书的残酷就一眼看出来了。毕竟被动的受伤和主动的选择给人的感觉不一样,我看书的时候心痛难忍,看电影的时候却只是心生同情。
关于这个情节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后期批斗的时候,书中说段小楼口不择言指出程蝶衣给袁四爷做相公,换来了那把宝剑,可是电影中,段小楼却是犹犹豫豫的在批斗中问程蝶衣,你说,你有没有,你有没有。
这里也体现了电影的慈悲,段小楼一直在怀疑,但是一直没有确定,他心中有着嫉妒,有着愤怒,也侧面说明,心中对程蝶衣有情。可是书中,却十分冰冷的体现了段小楼人性中恶的一点,他清楚的知道,程蝶衣和袁四爷有一段关系,然而除了在批斗的时候互相攻击时说出口,平时一点没表现出来,多么冷酷。
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在被批斗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是主要推动力,就是小四。在电影里小四是程蝶衣小时候捡来的师弟,戏班子养大他以后恩将仇报的举报了程蝶衣和段小楼。但是在书中,小四这个人物是由两个人物糅合而成的。
第一个是程蝶衣从倪老公府上出来,那个时候他刚被倪老公猥亵过,看到一个被丢弃的女婴,他想把婴儿抱走,可是关师父不同意,因为戏班子里养不了女孩子。这里的隐喻其实是,程蝶衣已经被当做女人对待,可是又是在一种残酷的情景下,所以他有些物伤其类。
而这个女婴,在后面又出现过一次,是程蝶衣心碎的时候,突然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就是当初的那个被抛弃的女婴,受伤到血肉模糊,但是并没有人拯救她。他们当时没有把那个女婴捡回来,眼睁睁的丢弃了那个女婴,在程蝶衣的心中,他也没有挽救自己。
而组成小四这个形象在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是程蝶衣的小跟班,也是一个小师弟,名字就叫小四,但是这个小四在心中爱慕程蝶衣,或者说是仰慕程蝶衣。因为程蝶衣是当红的角儿,那个时代的角儿就像现在的流量明星一样,是非常受欢迎的。
而小四在书里是被程蝶衣看不上的,因为他天资不好,程蝶衣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十年二十年也出不了一个角儿,你啊,还是成不了角儿。这句话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呢,是在程蝶衣心情不好的时候,小四穿了戏服来哄程蝶衣开心的时候说的。
大家想想啊,一个人爱慕另一个人,盛装想要哄他开心,而那被哄得人,却尖锐的指出,你不行,就是扮上了,也成不了角儿,这个心理打击是很大的,尤其这打击来自喜欢的人,所以小四后来就黑化了。
这里为什么说电影比书温情呢,因为电影里表现得就是一个捡来的孩子成为白眼狼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因为东郭与蛇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可是书中表现得却是程蝶衣救不了女婴,又被人因爱生恨。
电影中是为了故事的戏剧化,可是书中却是血淋淋的现实,大家都说,所有的爱情小说都是鬼故事,因为大家都在细节中发现了魔鬼的影子,而李碧华的这本书,真的是细节处让你看见魔鬼扑面而来,处处都是魑魅魍魉。
最后,终于到了结局,也就是电影和书中最大的不同。电影中让程蝶衣完成了在台上自刎的终极梦想,他终于成为了虞姬,即使之前命运多舛,痴迷淡然,但是最后的最后,他还是成为了心心念念的虞姬,能够与霸王生死相随,尤其是在段小楼已经完全抛下了霸王的这个包袱,这对程蝶衣来说,这是眼睁睁看着霸王死去了,所以他也去死了,并且电影让他成功了。
可是书中呢,程蝶衣仍然是没有死成,这已经是第二次他想要追随霸王抹脖子却没死成了,第一次是文革时期,他没死成,给自己的脖子上划出好几道伤疤来,这一次,他还是没死成,尤其可悲的是,他没死成可能是因为没力气了,作者说,老了,身板硬了。
这就十分尴尬了,如果程蝶衣像电影中那样在舞台上死去,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并且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这梦想,可是书中,他却是从梦中醒来,发现这世上一片苍凉,不仅没有霸王,没有虞姬,连他的梦想也没有,李碧华描述说,他从一片妖梦中醒来。
尤其段小楼还在他耳边大喊:这都是戏。这句话彻底的叫醒了程蝶衣,他清楚的明白,自己永远也成不了虞姬,他也从来都不是虞姬。
大家都知道,哀莫大于心死,歌词里也唱过,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那么没有梦想呢?就和咸鱼一样了呗。程蝶衣梦醒以后,就是这种感觉,他的人生都奉献给了虞姬,到最后却是一场春秋大梦,那么他这一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从这样的了解来看,是不是书中描写的太过残酷呢?书里写程蝶衣没有死,和段小楼分开,回去了北京,他回北京干什么呢?当然是过余下的那段没有虞姬,没有梦想的生活,这样平庸而苍白的生活,将是他余生的样板了。
而且,书中还有个细节,电影里提也没提,那就是,程蝶衣在被劳改的时候,其实是娶了妻子的,这么想来是不是更加残酷了?他的妻子在书中只有一句话,没有任何描写,可是看到程蝶衣的这种现实情况,这个妻子的命运是不是不用想就知道十分令人同情?
所以说,影视作品呈现给人的都是有着度量的人间惨事,但是总归会有慈悲的一面,而我们的书,能够体现出的却是人间炼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细思极恐啊。然而无论怎样,李碧华的这本《霸王别姬》,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几个可以让人反复咀嚼的人物,看完书的感觉就是不胜唏嘘,回味悠久。
最后,还有电影没提及的,就是书中其实也是有着闭合的故事线的,那就是程蝶衣的手指,以前是多一个,现在是少一个,两种情况,都不能唱戏,也显示着,他的戏曲一生,真的是妖梦一场。
如果你喜欢这本霸王别姬,希望能捧起书,进入到那个浓墨重彩的戏园子去,相信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霸王别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