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明晰的规则?
中国人最讲究中庸之道:总是感觉很多事情难以分清是非曲直,或分清是非之后影响大局,所以干脆就不去区分这个是非了,或者即便明知是非也不讲出来。最终的处理方式基本就是息事宁人、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至于这样做了之后到底会不会对大家今后的行为规范和导向产生影响,也不会太在乎;真正在乎的是,只要把目前手里的难题处理掉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是不喜欢明晰规则的。很多事情都讲究“水至清则无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便是签个协议,也不希望像英美法系的合同那样把合同签订前前后后的责任考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成纸上,而只是希望把主要内容写好就行,责任追究方式也不能太露骨。这种中庸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无论传统国粹的太极,还是我们的文物古玩,都很难分出真假好坏来。最终就是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练太极的,但每个人都说只有自己和自己师承的是真功夫,别人的都不正宗。国内很多拍卖行一般也不敢对所拍卖的文物古玩做真品担保,以免承担可能的法律责任。
相反,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好像在这些问题上特别较真。合同要写的清晰明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违约情况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要事无巨细、尽量全面;在其本国,严肃的事情上明目张胆的撒一次谎,就可能承担很严重的社会责任或法律责任;对破坏公平正义的事情不惜代价一定要分清个是非曲直。
当然,这里并不是对哪种观念的对错进行判定。中庸也不见得就一定不好,明辨也不见得就适用所有的语境。处理问题时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运用不同的方式,当然是最好的方式。但问题是,并非谁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分清和恰当运用这些方式的。所以,我们相互之间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会碰到在种种情况下的中庸,和欧美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碰到对方在各类大小问题的较真。
就国人“内圣外王”的追求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修炼自己的内心,最终还是要达到“外王”的目的。其中“中庸”也是达到“外王”目的的一种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可以看到“模糊的规则”比“清晰的规则”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了。“清晰的规则”本身是给所有人制定的,是用来规范包括规则制定者在内的所有人的。所以,规则越清晰,可以操作的空间就越小,对所有人的约束也就会更多;无论对是一份协议还是一个方案,均是如此。天下这么大,人人都可以追求内圣,但如果人人都能“外王”的话,那“外王”岂不是丧失了意义或演变成丛林规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规则”本身和我们上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在追求“外王”上是相悖的。虽然近几十年来世界发展变化很快,但传统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它还是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会不时跳出来影响甚至左右你的决定。
说到传统,就不能不提太极。说到太极,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外在体现之一的太极拳,自然也是当今大家追随的一种潮流。如果仅从文化养生方面,那练拳的益处是得到大家一致肯定的;但作为传统武术的典型代表,其实战技击能力也曾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傲视群雄。然而,目前全国练习太极拳的人数何止千万,但当今世界各类武术比赛中,却鲜见真正运用太极拳击败对手的情况【对此网上有无数争论,但再怎么争论也代表不了现实】;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太极拳的悲哀现状:他为什么只会练拳,不会用?》也产生了很多共鸣。目前,在世界格斗比赛中,MMA、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各类武术大行其道,但历史悠久让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武术却只能以散打的方式参与其中,不免让人思考。廖凡主演的电影《师父》里面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武术行业存在的问题:师父们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便只教表面功夫,真功夫保守地只传自己人。传统上,师父应该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武功只能深不可测,徒弟们永远不能超越师父;但这在现实中其实是不科学也不可行的:师父们总有年龄大的时候,也不是每个徒弟都只会跟随师父的角度而不进行创新突破的。按照我们的现在常用的说法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师父如何在这个矛盾中保全自己的威望和地位呢?在这个时候,模糊的规则,难以琢磨的规则永远比明晰的规则更管用。于是,师父收的徒弟首先要听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师父在一些关键环节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路数,只能靠徒弟的悟性而不是师父清晰的说明。在这个局面下,“师父”至少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可以达到“外王”的境界了。无论年龄多大,体力多弱,永远是不可战胜的;无论经验多陈旧,理论多古老,永远是无法超越的。“太极大师”闫芳就成功运用这个模糊和不可挑战的传统规则,收徒上万且多次表演了“隔空打人”的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太极拳”;虽然最终骗局被揭穿,但闫芳当时为何能那么“火”且有那么多人追随,我们的传统规则到底有没有问题,的确值得深思。当然,现在国内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行为一步一步为武术正名,这也是行业里的正能量。但是,毕竟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中华武术能否建立像MMA、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各类搏击术那样明晰规范的学习和比赛体系,是否师父们愿意真心实意拿出自己的真功夫教徒弟们,可能还有待观察。
总而言之,我们不喜欢“明晰的规则”,不仅仅是我们有意无意的一个特色或习惯,而是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影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互联网已经沟通全球的现代化世界,如何真正从他人先进的制度、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剔除我们不那么和发展潮流合拍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保留我们自己的文化中优秀的特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