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游戏育儿1 父母轻松育儿必备技能——游戏力
课程名称:游戏育儿1 父母轻松育儿必备技能——游戏力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301
主讲老师:孟丽娜
整理人:落木萧
校对人:好好妈妈
编辑人:毛豆妈妈
课程内容:
和孩子在一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会充满很多欢乐和笑声,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会变得很严肃、很焦虑、很紧张,有时候,或者觉得孩子有些无理取闹,怎么说也说不听,最后就只能用发脾气,威胁的方式让孩子乖一点,有的家长,还忍不住去打小孩子的屁股,还有孩子有情绪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开始还是哄的,然后问问她怎么了,但是,也问不出孩子是怎么回事,最后可能家长自己也被情绪淹没了,会忍不住发火,大多数家长是这个样子的,当发完火之后,又有些后悔,觉得自己怎么对孩子这么凶,自己太缺乏耐心了,还会有自责的部分。
特别很多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学习心理学了,去学习很多的课程,心里想做100分的爸爸妈妈,结果,很多的时候是控制不了的,这个时候,父母确实是焦头烂额的,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
我想那个时候也特别理解,就是特别的着急,因为我也是父母,也是这种感受,今天,我们的课程,就是传授给大家一个武林秘籍,什么样的武林秘籍呢?叫做游戏力。这个,是父母轻松育儿的必备技能,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必备神器。
我是一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老师,对这个研究的比较多,我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其实,我去践行游戏力育儿,去学习这个部分,也是因为我跟我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没招了,实在是没办法了,然后就开始学习的。
我以前,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肃的,特别喜欢讲道理,那可能是小时候我被讲道理讲多了,但是,生了小孩子之后,发现讲道理对孩子基本上是零作用的,很多的时候还是副作用的,你自己在讲道理,特别是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反复讲反复讲,有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我不知道爸妈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后来,我就想,我是学心理学的,不能因为这个难题给难倒了,我就发现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懂孩子的语言的话,是没法跟他沟通的,其实他也很痛苦,因为他已经在努力让你懂他了,但是你也不懂,这就像是两个国家的人在说着不同的语言,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语言的发展是比较靠后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抽象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慢慢发展的,而我们成人,用我们的语言、逻辑去沟通,对小孩子来说,是听不懂的。
那我们今天课程的内容是怎么设计的呢?我们就先来了解游戏对儿童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游戏力育儿的价值,它可以帮到我们什么;第3个部分,就是大家怎么样去提高游戏力,一个非常好的帮手,一个神器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轻松育儿和孩子快乐地玩耍。
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权威机构是怎么说的。美国儿科协会,认为游戏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身体、社会、情绪幸福感是必要的,这里有两个注意点,一个是儿童和青少年,大家看到没有还有青少年,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学会怎么跟孩子游戏,提高我们的游戏能力,其实一直到孩子青少年的时候都是有用的。第二个,大家可以看到后面有一长串,认知啊,身体啊,社会啊,情绪幸福感,也就是说游戏是涵盖了儿童所有的发展方面。
上面这个还是相对比较轻的,下面这个就比较厉害了,我们来看联合国人权常务高级委员会的主张,游戏是什么?游戏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
在1959年联合国就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和1989年宣布的《儿童权利公约》,更是以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社会有责任为实现儿童这项权利,积极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不让孩子游戏,这个是违反人权的。
我们再来看看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大家看一看这句话其实是很重的,以游戏为生命的,也就是说游戏对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还有教育家说过,游戏是自然界赋予孩子的一种生活能力,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不断引领孩子成长的动力源泉。所以看幼儿园的设计,其实是都是游戏贯穿的,特别多的游戏,其实小学,我认为也是应该有很多游戏的,但是现在我们的小学教育对游戏这块就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所以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有乐趣,那也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家会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工作,可能对于大人来说是休闲,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工作,一睁开眼,其实就要开始游戏了。那么孩子之于游戏,就如同鱼儿离不开大海,鸟儿离不开蓝天。这句话说的特别好,特别形象。
其实发现,不管是时间,古代还是现代,还有空间,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种族的孩子,他们都是喜欢游戏的,并且他们都是自发的就会去做游戏。
刚才说的部分相对比较大,就是让大家去感知,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鸟儿离不开蓝天,就像鱼儿离不开大海一样,这也就是让我们爸爸妈妈能够理解,原来是这样的。
那么既然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那我们就要去学会跟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去沟通。
现在来看一看游戏对于孩子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就是比较具体的,对我们具体的操作,具体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的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说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大家有没有看到,有些自然界的动物,像小狮子,小猫小狗,它们就会在一起咬来咬去,在打闹中去学习,它们可能是学习捕食技巧,也可能是学习怎么跟伙伴们相处,怎么去面对真的打斗,动物其实就是这样的,而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这样的。孩子其实就是通过游戏去模拟,去学习,去尝试成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人类的儿童,他不仅会学习如何争吵,也会学习如何和谐相处。
孩子们都喜欢玩过家家,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游戏,是一个想象游戏,过家家的游戏就是这样子的,通过过家家游戏,孩子其实会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有些游戏不一定要很复杂,但是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比如说过家家这个游戏,它一方面是发展孩子的认知,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这个是非常厉害的,因为儿童有自我中心倾向,那在认知发展方面是非常厉害的;另外,就是在心理方面可以训练孩子的同理心,孩子只有去理解那个角色他才会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其实在认知、心理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在社交方面,可以学习如何和别人相处。
还有个经典的游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玩,就是躲猫猫,这个也是从认知的发展,也是一个客体恒久性,在慢慢地让孩子去有这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帮助孩子去克服分离焦虑,所以,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躲猫猫,再稍微大一点,躲猫猫又会让孩子学会一些应对突如其来的事情的能力。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说要家长去想各种复杂的游戏,你只要顺着孩子,由孩子来引领就好了。
大多数成人想出来的游戏,都会比较复杂,孩子的游戏,就变成孩子的样子,去同理孩子的状态,去跟随孩子去感受。孩子是通过游戏,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着我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做什么。因为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片白纸,但是,他其实是有内在的一个发展,有个教育学家管它叫精神胚胎,它会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力,到这个时候它就会发展这个部分,然后孩子会自发地去做一些游戏、探索。
第二个部分,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那我们又要提到大自然了,这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比如黑猩猩喜欢在同伴的手掌上搔痒,特别是它们刚吵完架的时候,黑猩猩是更有智慧一些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黑猩猩其实是和解的专家,当两只黑猩猩无法通过道歉的方式达成和解时,其中有只会假装在草丛里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然后叫同伴们都快来看,快来看,因为那是假装,所以实在是没什么东西,那么其他星星就会离开了,但是,同他吵架的那个猩猩会留下来,它也假装好像发现了什么,然后上窜下跳,然后它们就安静下来了,然后就和好啦,开始给对方梳毛发,是不是很有意思?孩子其实也是的。
还有就是,跟父母的联接,这个联接是非常美妙,也非常必要的,人们对于情感的联接是有无尽的需求的。
小孩子0~1岁半、0~2岁,就是0~18个月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还是需要跟大人的联接,小小的孩子,其实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或者是孩子现在就很小,你可以去跟孩子目光注视,然后光看着对方的那种深深的联接,好像心里都在一起的那种感觉,随着孩子长大了,这种目光注视,深情的注视会少一些,因为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了,他开始到处去探索,不停地跑来跑去,但是,他对跟父母的联接,依然是有需求的,就像我们举个例子,就像他有个爱之杯,这个杯子的爱,要慢慢地蓄满。
第三个意义,是我们人类特有的,就是我们孩子,他可以通过游戏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举个例子,因为孩子比较小,所以对成人来说没什么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他会经历痛苦,害怕,恐惧,难过等等,比如说打针,打针对很多孩子来说是特别痛苦的一件事情,我们在儿童医学中心,每次在验血的那个地方会看到很多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家长刚开始哄,后来很着急,给孩子讲道理,然后硬拖过去等等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哭的那么惨,那就是一个天大的事儿,特别的可怕,孩子回来后,他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种痛苦的感受,他就可以从这个情感创伤中恢复过来,比如给别人打针的游戏。然后他就有一些掌控感,因为完全被强迫干一件事情,很恐惧的时候,就像我们成人很无力被控制做一件事情,其实那种失控感会让我们觉得很难过,很害怕,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他自然的就会获得掌控的部分,如果家长有觉知的话,就可以跟孩子玩这个游戏,顺势去帮助孩子去理解打针,接纳打针,消除对打针的恐惧,。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比如说有的孩子,你会觉得他有点无理取闹,或者是发火什么的,他可能其实是因为别的事情有一些情绪,他又不会讲,也讲不出来,他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就到这个程度,他会自发地通过一个游戏来放松,他可能去过家家,去扮演小朋友啊,或者老师啊,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掌控感,他的心情就慢慢地恢复过来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游戏力育儿的价值。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人认为,游戏力育儿就是说我要不停地跟孩子玩游戏,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会累死的。
不停地陪孩子玩游戏,确实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大人的体力可没有孩子那么好。
游戏里这个词的发明者,科恩老师,也就是写了游戏力这本书的老师,他是这样说的,他说游戏力是源于游戏,但是不止于此的,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哈,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是父母具有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什么情况发生呢?可以在枕头大战;到逛商场;从安慰哭泣的孩子;到一起修自行车;讨论家庭规则;准备上学;孩子在跟朋友不开心的时候,帮他克服难过;在床前聆听孩子讲述恐惧和梦想……都可以用游戏力的方式,所以这是一种轻松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美国人相对是比较幽默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一代也越来越有这种部分的呈现,现在的喜剧片,喜剧电影,包括吐槽大会之类的节目,轻松幽默的东西会更多一些。
那么对父母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活力、一种幽默、一种自信、一种快乐,甚至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科恩老师也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在他的女儿三周岁的生日聚会上,他就想他是研究游戏的,又是心理学家,然后他就想把那些游戏给孩子们讲解,结果,那些孩子,三岁多的孩子,就毫无反应,就愣愣地看着他,他说他感觉像是个外星人一样,这个时候就很尴尬了,因为不可能让他们回到屋子里去,因为已经说过要玩游戏了,小孩子一听要玩游戏很开心,他们想玩点什么,可是对这个老师说的,觉得好像不能理解,没什么意思。这个时候,科恩老师的太太就过来解围了。我先不说,大家想想她会想出一个什么游戏?三岁的孩子会玩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呢?大家想想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想个什么样的游戏来玩呢?其实真的非常的简单,她就说现在所有人,冲到那一头,然后再冲回来,这时候,这些孩子就非常欢快地在公园里跑了起来,尖叫着,欢笑着,跑过去又跑回来,然后在地上咯咯地笑个不停,喘着气,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说太好玩了,我们再来一次好不好?是不是很有意思?留下这个心理学专家,我觉得那一刻他也是恍然大悟的。
我想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就有些不容易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成长经历,家庭是相对比较严厉和严肃的,家长也不太会去跟我们玩这种游戏,并且因为之前有严厉严肃的情况,所以,当面对孩子有类似的行为挑战的时候,比如无理取闹、发脾气、哭闹等等,我们就会自发地会紧张严肃,很难放松地去跟孩子以游戏的方式去化解。
游戏力育儿,是有非常多的好处的,我们是有必要去刻意去学习的。大家来看一下游戏力育儿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部分,就是我们前面一直提到的,因为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那么你想真的进入孩子的世界,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我们就要学会用他的语言去跟他沟通。有一种说法说,你一天都不跟孩子做游戏,就像一个成人,一天都不跟他讲话一样,这是有点闷和残忍的,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并且对成长来说,你一旦找着感觉,其实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我们曾经也到过那个充满欢乐、充满想象、充满幻境的一个儿童时间。还有,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家庭氛围充满欢乐和笑声,如果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你现在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子的,用几个词来形容,玩乐?笑声?严肃?鸡飞狗跳?有一些焦虑……或者是很多都交织在一起,那么游戏肯定会让家庭氛围充满更多的欢乐和笑声,很放松,游戏的方式会更让人放松,那么在这种家庭氛围内,我们回家是不是就像充电一样?也会很开心,很多家庭,就是缺少了这个热情和欢乐的部分。
像有的孩子,到了一个阶段他可能就会骂人,如果父母是比较较真儿的,要求孩子不可以骂脏话或者是不可以骂人之类的,其实孩子他可能也没什么,他只是觉得好玩,或者他在语言的这个发展阶段或者是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发泄他的情绪,那么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就以游戏的方式用非常夸张的语气来喊,你刚才叫我什么?然后就开始冲过去,然后,可能孩子就感受到玩乐的部分,可能就会跑,然后这个时候还可以玩枕头大战,特别是你觉得孩子有一些情绪张力的时候,他发泄出不来,然后就可以玩枕头大战,这个过程就把他过去压抑的部分释放出来,特别是关注到孩子有压抑的部分。
我之前有个案例,孩子稍微大一点点,就是他会骂很多的脏话,骂同学骂得很凶很凶,爸爸就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会认为孩子道德品质有问题什么的,后来跟这个爸爸聊起了,你就发现,其实家长觉得对孩子蛮放松的一个环境,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情绪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嗯,所以孩子是压抑了很多的部分,所以它就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呈现。
接下来就是跟情绪有关的,可以轻松化解孩子的情绪风暴,就像上面我们提到孩子去胡骂人,他其实有一种情况是有一些情绪的部分,这个就可以通过枕头大战,把这部分情绪发泄掉,这可能要稍微大一点的孩子。
说到情绪,我们稍微多说一点,其实所有的情绪都不分好坏,它都是需要被家长接纳的,特别是小小孩的情绪是要完全接纳下来的,这样孩子的情绪就可以自由表达,他不会压下来,他如果一旦压下来,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发泄出来,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受不了的一些问题行为,其实可能是情绪的积压。
比如说,妹妹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爆发;比如说,有老人去世的家里的孩子,他可能什么都不说,但是一转身就会去攻击别的小孩,所以都有可能是情绪的部分。
比如说一个两岁的小孩。他爸爸妈妈离开了她就开始哭,照顾者要去抱他,他就躲在桌子底下不让人靠近,照顾者就问他,我可以钻进去陪你吗?他说不行,然后要照顾者离开房间,但是对于这么大的孩子,如果照顾者离开的话是不合适的,照顾者就后退几步坐在地上问他,是不是足够远了?他就说嗯,这个时候小孩就在那流眼泪,几分钟之后他自己的情绪流淌出来,他就爬出来了,坐在照顾人的膝盖上,就说眼泪就是会这么跑出来的,两个人就笑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给孩子空间,情绪不可能说没就没的,它需要一个时间,去慢慢地消化。
还有,我们的游戏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强了,抗挫能力就会强,我们前面说过孩子游戏他可以模仿成人学习成人,开始学习他看到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所做的事情,他反复练习,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两岁的孩子,他可能把书扔到地上,我们当然可能觉得它是坏习惯,但是,孩子可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去感受为什么落在地上,而不是飘起来?因为我们知道,但是孩子他就是探索的过程,所以跟孩子去玩游戏的时候,父母不要去一定要赢的部分,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增加点难度,但是最后建议父母让孩子去赢,去培养他的自信心,特别是有些孩子相对来说有点害羞,不妨通过游戏部分去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我一直的一个观点就是,陪伴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这样去游戏力育儿对于成人来说,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可以激发我们的活力,你必须要调动到那个频道才能够跟孩子玩儿起来,我们去玩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孩童的呈现是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无忧无虑,缓解压力的。
有一个故事这样的,就是讲狮子,骆驼和婴孩的一个故事。说一只骆驼和一只恶龙在沙漠,他们要去穿过沙漠,恶龙就把所有的行李都放在骆驼身上,骆驼很听话,背上了行李,而在过程中,骆驼觉得行李太重了,它觉得举步维艰,气喘吁吁,几乎就要倒下了,这时,恶龙不仅不同情它,还在旁边冷嘲热讽,骆驼就听见一个声音来自于它的心脏,背行李不是我的意愿,这不是我,然后,这个声音逐渐清晰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头狮子,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骆驼就变成了一头狮子,就把重物甩掉了,然后对着恶龙咆哮,它要自由,最终它战胜了恶龙也就自由了,于是在沙漠里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它,它可以拿到他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它也越来越孤独,于是,一个夜晚,孤独的狮子静下来的时候,它听自己的内心,有个孩童的声音,我才是你的本真,这个声音充满善意和活力,让狮子很着迷,狮子就渴望转变,于是,很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事,狮子就变成了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孩子,有骆驼的坚韧,狮子的勇气,他还很真实,很温暖,很善意,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个是尼采著名的“精神三变”。
也就是我们人类精神的转变之路,我们要从背负着很多的责任,很辛苦,放不下,还使劲去坚持,然后变成充满力量的,可以去为自己而战的狮子,最终我们会变成孩童,所以当我们跟孩子游戏,把我们内在孩童变出来的时候,我们同时完成了尼采所说的“精神三变,是不是走了一条捷径?所以孩子是来成就我们的,我们在成人的很多工作坊上,会去探索我们的内在孩童,在工作坊上,我们会去玩爬行等各种好玩的游戏,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既然游戏力育儿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怎么样去提升游戏力呢?我们父母应该怎么样去做呢?
首先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儿童的时候,也是游戏达人,这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领域,因为当我们是孩童的时候,游戏就是我们的空气、水分,所以,我们一但链接到那个频道,我们就可以把内在孩童找出来。我们在工作中,当大家内在孩童出来,各种玩的部分,就会变得非常的柔软,对世界很好奇,也很开心,孩子自由自在的那个部分就会呈现,所以要有信心,一旦你找到那个记忆,找到那种感觉,你就肯定对上频道了。
第二个,就是要放下身段。也就是说要真的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真的玩起来,不要应付,不然大人累,孩子也没有感觉,我们要在心态上要去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面对年纪小的孩子,我们要调低高度,和他面对面地玩;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就适应他们的方式,还要加入一些我们以前还不认识的游戏,所以父母要有好奇心,比如说两个孩子打架,你去把两个孩子劝开,或者是跟他们讲道理,或者是其他别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说“看你们有本事就跟我这个大块头打”,然后张牙舞爪地扑上去,这时孩子就可能一致对成人,成人就假装落荒逃走的样子,这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就很好玩,不用上纲上线就可以化解这个部分。
第三部分,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调频,要找到孩子的频率。我之前跟孩子玩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好无聊,游戏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就是我没有调整好频率,所以陪孩子玩就会变得特别累,这是我之前没有孩子的时候。当有孩子之后,慢慢去体会,找到频率了,呼应上了,就不觉得游戏无聊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两岁、三岁、四岁的孩子,真的让自己进入那种状态,要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玩游戏的时候,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下,你的工作,你接下来的计划,你在思考的问题……统统都放一边,自己变成两岁、三岁、四岁的孩子,去感受他们的需求,好好跟他玩。可能他拍你一下,其实不是要打你,他可能就是需要你的关注,很喜欢你的意思;他可能骂你臭狗蛋,可能就是想跟你联结的意思。小孩子的游戏,就是要重复和反复体验,这个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他需要不断地去学习。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建立联结,从小孩子小小的时候的目光相视,长大了的时候跟父母的联结。科恩老师有个比喻,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杯子,蓄爱的杯子,这个杯子里的爱,要满满的,就像我们的情感账户是满的,然后,我们就会非常地柔软,非常地愿意去帮助别人,如果这个爱的杯子越来越空,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些情绪的积压,一些问题的行为,所以,我们要跟孩子联结,是通过游戏,通过共情,通过平时的陪伴,让孩子爱的杯子是满的。
其实让小小孩很开心也很简单,我们就是要唱一些吵乎乎的歌,假装不小心摔倒,说话的表情夸张一些,拿起枕头打一场,说一些笑话……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奇奇怪怪的声音,假装自己很傻的样子,就是你放下身段,对上频率,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好好啊,好可笑,好开心,笑声就会越来越多,你也会觉得很开心,就是在游戏中你和孩子深深地联结的感觉。这个部分其实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因为我们已经有现在的成人的标准,我们已经把那个内在孩童的部分藏起来了,我们就需要借用我们家的宝贝儿,再把那部分找出来,找到它了,你们就同频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有的父母加入游戏特别困难,是什么阻碍了父母加入孩童的游戏?
一个原因,可能是父母害怕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对孩子来说,这其实都是他们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过程,学习自控其实也要有探索去掌握的部分,这可能是家长需要去放下的部分。
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担心这个样子太傻了,因为你跟孩子频率差不多就是很傻,就像我们说三岁的孩子跑过来跑过去,就在那里傻乐半天,快乐,其实很简单,你可以去模仿孩子的样子让自己变得傻一点,其实会很快乐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亲子游戏真的比较少,对他们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这恰恰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孩童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玩,对成人来说,这也是一个遗憾,也是会对自己造成一些不好的、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些影响,正好可以去刻意地训练这个部分,去找到内在孩童的那个部分跟孩子玩,刻意地去练习,慢慢你就会发现享受游戏的快乐;还有可能是自己儿童的时候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这就更有必要去跟孩子玩,去慢慢的修复那个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太忙了,尤其是在中国,真的是蛮忙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把标准定得低一点,比如说每天就什么都放下了玩个5分钟,或者是你做不到每天,可以三天或者什么的,而你会慢慢地发现,这个事情其实是很快乐的,并且,你如果陪孩子去游戏,孩子他会更配合你,如果真的孩子闹情绪不配合的时候,你其实花费的时间更多。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