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的智慧,我们从来都是非理性的
我们都扎堆双十一去购物,真的是为了省钱才做出的理性决定吗?
我们非包邮商品不买,真的是算过价格后省下了邮费吗?
我们做出的所有决定,真的是理性的吗?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从来都是非理性的。
双十一表面上省了钱,实际上为了凑满减,我们透支了更多钱,甚至有些商品还会在这时候加价,但是我们并不清楚。
包邮商品的价格,是已经把邮费算进去的,我们在同一店铺买多件包邮商品的时候,反而额外支付了邮费。
绝大多数我们遇到过的与决策有关的问题,都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了实验验证的结果。
整本书都在论述快思考和慢思考带给我们的影响,按这本书的解释,快思考,就是直觉思维,不需要深入思考,而慢思考,是逻辑思维,需要自己进行演算推理才会得出结果。
就像我们在做出一些重大决定的时候,总会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会告诉我们顺应本能,另一个小人会告诉我们权衡利弊,都是这两种思考方式在影响。
为了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减少脑力的消耗,更多使用快思考来理解作者的意思,他把两种思考方式假定成了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一个勤快的小伙子,有什么事第一个往前冲,不管对错,只凭本能。
系统2是一个慵懒的大叔,一般不怎么动弹,小伙子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再出面。
比如计算1+1,小伙子很快就会给出答案,但是要计算12X67,小伙子就蒙了,得让大叔出面。
而且有意思的一个点是,小伙子和大叔切换的过程,如果记录下自己眼球的变化,会发现大叔出现的时候,瞳孔会变大一些,这是集中注意力的表现。
《思考,快与慢》当然不会像我这么肤浅,只关注这么表面的东西,书中介绍了上百个实验,来论述一条又一条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关系。
比如已经快要被引用烂了的“锚定效应”,当商品给出一个建议零售价的时候,我们看到打折后的价格,会感觉自己赚了,实际上隔壁的建议零售价可能比这里的价格还实在,但正是因为太实在了,感觉我们没有赚到。
比如骗子们屡试不爽的“沉没成本”,当我们被骗了一小笔钱的时候,及时止损报警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骗子会告诉你,已经投入了这些,如果后面不继续追加,这些钱就收不回来了,于是我们跟着骗子的节奏直到被骗到倾家荡产。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实验,揭露出了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些自认为是理性,实际上是极其不理性的错误,这都是因为系统2这个大叔平常太懒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全程都是“卧槽,原来是这样”的惊讶,原来我们这些与决策有关的行为,已经被研究的这么透彻了。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一遍两遍是不可能完全消化的,得反复看,然后把那些名词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一点点去领悟,对个人深度思考,调动这个慵懒的系统2,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