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第六天:走在今天里(参加数学培训学习后……)
今天上午参加了市直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先是几个学员交流的培训感想,再是一名老师分享的好书推荐,最后是一位名师进行的专题讲座。流程简约但不简单,理性的数学一旦融入感性的文字,闪光的思想开始有易于亲近的温度、有想去触摸的柔软、还有愿意跟随的冲动。
在几个学员交流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想提高自己、走上名师之路都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丰厚自己,让阅读积淀成为当好一名数学老师的自信和底气。是的,任何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土壤,阅读如同给这土壤施肥,老师也如同一株植物,只有土壤壮沃,自己才能长得茁健!一个数学老师能想到,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做到,这是一件难得、可喜并庆幸的事情。
今天白老师推荐的好书是《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没有读过,但听她的分享,我特别感动。因为读书终究是个人的事,是私密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私密就注定每一个阅读者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无疑这本书给白老师带来的独特性是心灵的慰籍,唯一性是自我的救赎。她说她读了三遍,我想每一遍都会给她力量和勇气。身体的病痛,亲人的罹难……生命中有太多难以承受之重,当这“重”接踵而至,这柔弱的血肉之躯如何撑扛?她说她跟有同样遭遇的同事在学校的操场抱头大哭,人生中有太多这样痛得只能流泪的无奈,也有太多这样被无边黑暗淹没的无措,只是头顶的星空一直都在,只是你要时常抬头仰望,并在每一次的仰望里都心有所念!白老师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星空,以及星空里那颗最亮的星!
我替白老师感谢《遇见未知的自己》!!
喜悦、反观和照见,与好书为伴,在阅读中看见自己,修缮自己。人如草木,只有养了根系,壮了枝茎,才能开美的花,结硕的果!
上午的讲座是晁艳玲老师的分享,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之所以要来参加数学培训的最重要的原因——听晁老师讲!
晁老师在我眼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虽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对工作对教学依然有初恋般的纯情和热烈;虽有四十多岁的年龄,但对学习对挑战依然有孩童般的热爱和好奇;虽是一个数学老师,但对阅读对写作依然有愚公样的执着和坚守……这些足以让她成为她自己,更足以让她成就她自己!
她今天带来的讲座是《从多个维度对一节课进行研究》,“一节课”是一个点,“多个维度”是不同的角度,研究从小处着手,利于“精”“深”;研究从多个角度着眼,利于“广”“全”。从选题来看,就已知道这是一个真做研究、做真研究的老师。从交流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更进一步确信了我的看法:把“点”研究做真了,做透了!晁老师很用心,这三个问题中把“怎样做”做为重点内容跟老师们交流,无论是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还是教学设计研究,晁老师不仅有“是什么”的阐述,更有“举个例子说”的明晰。相信所有的数学老师都会明白:一节课里的大学问,做研究的真趣味。相信所有的参培老师都有体悟:1.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是个活的泉源。2.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3.坐得下来,钻得进去!
讲座结束,晁老师很谦虚,反复说这都是学术性的东西,很枯燥,不知道老师们喜不喜欢!
我想说的是我很喜欢,原因一:能把学术性或概念性的东西讲清晰,讲明白,让一个学科外的人听得懂,且能引起思考,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原因二:其实想通过一个讲座去彻底改变一个听众的知识结构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通过一个讲座引发听众对自我的思索,激起听众对专业的热情,唤醒听众对事业的追求,又或者说让听众们由衷地对讲的人敬重,对在讲座背后的支撑起这个人的精神所打动,这更是了不起的地方!
我代所有的听众感谢了不起的晁老师!!
今天之所以去听数学讲座,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想探寻学科之间的通道,不同的学科知识被一个生命个体所吸收,最后促成一个完整人的形成,那么是否学科之间也有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盘根错节于看似散碎的知识库里,如果思维可以驱动、转化、整合、梳理又或者说发酵、孕育,是否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在一个有序的体系内,生命个体在不同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个良性的运转中,思绪不再被割裂,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辅助,如果可以,学校教育对于“完整人”的培养将不会再仅仅只是一个响铛铛明晃晃的口号!
通过今天晁老师的讲座,我欣喜地发现,娇小的她已走在一条“变现口号”的康庄大道上。
“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设计研究”不仅仅只是数学老师要做的,语文老师也能做,选个“点”,像晁老师那样一课一研究,从多个维度做“透”、做“实”。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通过研究,看见自己,发现学生,在时光的流转里,有五彩的幸福、斑斓的喜悦!
感触最深的是晁老师在“学生研究”板块里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研究和学生掌握情况的举例——起点研究设计前测卷,掌握情况研究设计后测卷,通过前卷调查摸清学生对要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设计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通过后卷调查知道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在研究过程里根据事实呈现、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从而给出教学建议,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无论是“以学”还是“顺学”,都是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这也就把“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教师要有儿童视角、儿童立场”的口号落到了实处!
当写到这时,我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晁老师的声音:学生出错,并不是因为他不思考,有时恰恰是因为“想太多”,教师要尽可能知道这太多的“想”源于何处!
儿童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学习也定是如此!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却最见不得的讲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他们依旧出的错。我们习惯简单粗暴地给他们定性为“不认真”“太马虎”“没耳朵”“不长心”……是否可以在一个结果出现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错?这错的表象背后又潜藏着什么样的奇特思维呢?可不可以也像晁老师那样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多琢磨琢磨“熊”孩子的“熊”性从哪里来?又可采用怎样恰切的方式进行引和导……
夜已深,又一个黎明即将到来,多多在身边已甜甜地睡去,他每天都有蓬勃旺盛的精力进行各种“破坏”,此刻终于安静下来,蜷成小小的一团,像只猫狗般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