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常有,而鲁迅已不在
年少时不懂鲁迅,只觉得鲁迅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旧社会的产物,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已经过时。人到中年再来读鲁迅,不禁潸然泪下。
鲁迅的《祝福》以祥林嫂为主角,讲述她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是一个备受封建礼教压榨和摧残的穷苦农家妇女。祥林嫂的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准备将她卖了,好用“卖掉”祥林嫂的钱,给她二儿子娶亲。
得知消息的祥林嫂被逼出逃,来到鲁镇鲁四爷家当佣人。很快,她婆婆又找到了她,带人把她绑走,并强行卖给深山老林的贺老六。正在大家以为祥林嫂“交了好运”的时候,贺老六因风寒病复发而死。命运多舛的祥林嫂想着还有儿子阿毛可以互相依靠的时候,阿毛被狼叼走吃掉了。命运的重锤一次又一次击打着这个苦命的女人,祥林嫂丧魂落魄,如行尸走肉般苟且活着。
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在卫婆子的引荐下,再次投奔到鲁四爷家。可她的一次次不幸,并没有换来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反而变成了刺向她的利剑。被鲁四爷家辞退后,祥林嫂沦为乞丐,沿街乞讨。最终,在鲁镇一年一度“祝福”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惨死街头。
这么悲惨的故事,取名为《祝福》,开始我不解,我以为题目“祝福”,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祝福。我查了一下,鲁迅在这里写的“祝福”:指旧时江浙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习俗。清代范寅《越谚·风俗》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我从来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觉得祝福字字是血。
作者分三次对祥林嫂进行了肖像描写,初到鲁四爷家时,作者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第一任丈夫死后不久,她出逃到鲁镇的样子。彼时的她,年轻,健康 温顺。虽是寡妇,但精神状态还不错。可见打击人的并不是家里顶梁柱的缺失,而是人们的流言蜚语和希望的丧失。
第二次描写是祥林嫂被绑回去四年后,再次出现在鲁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祥林嫂的装束仍然没变,但精神头已大不如前了。“第二任丈夫的离世,孩子阿毛被狼吃掉的事实,这一桩桩一件件,压在祥林嫂心里,足以看出她内心积压的痛苦已经很深很重了。
第三次描写是“我”在鲁镇河边遇见祥林嫂的模样:“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形象逼真的文字描写,给人的视觉冲击太大了。我仿佛看见形销骨立的祥林嫂,拄着一端裂了的竹竿缓缓走来,向“我”发出灵魂拷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我”被问得很悚然,“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不知道祥林嫂是否在“我”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很快,祥林嫂就惨然离世,结束了苦难深重的一生。
掩卷沉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一任丈夫的离世没有压垮她,她才到鲁四爷家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卖力,“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时候的祥林嫂从工作中找到了寄托,也许这个时候的她是真的开心,因为在这里,她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干的,有价值的人,她感觉自己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四年后,当她再来老家的时候,处境就大不相同了。鲁四爷家最大的事件就是祭祀,以前这个时候,祥林嫂是最忙的,但是现在她却清闲了。
她想往桌子上分配酒杯和筷子,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她想取烛台,四嫂又要她放下,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坐在灶下烧火。
她一遍又一遍地逢人就说她的阿毛,“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开始还有人同情,后来听得多了,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也不再可怜她。后来镇上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她说的话,一听到她开始讲就厌烦地离去。人们的悲喜并不相通。祥林嫂说出的悲哀被咀嚼,被剥离,被撕碎,但这些碎片又一片片地撒在祥林嫂身上。
这时柳妈给她出了个主意: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祥林嫂赶紧照办,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上了。原以为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洗刷掉自己身上“不吉利”的标签,那天她回来的时候,“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所以祭祖的时候,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可四婶仍慌忙叫她,“你放着罢,祥林嫂!”“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
她以为捐过门槛后自己就是“无罪之人”了,就不必遭人嫌弃了。殊不知那所谓的门槛只是别人捉弄她的法子罢了,没有什么能去除人们对她的偏见。
祥林嫂所有的念想都是可以重新成为一个“人”,没想到,不管她做出怎样的努力,她还是老样子,“克夫”、“霉运”、“不吉利”,她的精神世界被彻底毁灭。
文章的结尾太过讽刺,天地圣众歆享“祝福”,唯独没了祥林嫂,她生前的种种变故被世人当做笑柄,死后又恰逢“祝福”时节,无人提及,生前悲惨,身后凄凉。纯洁的雪,热闹的炮仗,既是黑暗里的一束光,也是梦中世界的“恶”,在繁华闹市中歌舞升平,可一切又是那么空洞和虚无。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个世界似乎也在换汤不换药,用全新的现代化汤水,在熬制一锅新的陈腐的人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阴暗,现在社会何尝不是处处有鲁四爷,处处有祥林嫂,然而没有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