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你的看法“对”了吗?
人人都渴求成功。功成名就的人生是人人都向往的。古人关于人生的“三境界”,首先就是“立功”,其次为“立德”和“立言”。然而,什么是“成功”呢?“成功”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呢?“成功”有没有标准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该如何去追求“成功”呢?我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吗?平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吗?
关于“成功”,有许多种定义,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简单地讲,“成功”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达成了预期的目的或目标。比如,我设定每天步行目标是一万步,如果我今天走了10000步以上,那么我就是成功的。再如,我2019年的挣钱目标是30万,如果到2019年12月31日,我的全部收入加起来超过了30万,那就意味着我是成功的。再如,我2019年的写作目标是20万字,并要成为某平台的签约作者。如果我虽然完成了20万字的写作目标,但并没有成为签约作者,那么,我就是不成功的。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根本在于他(她)的行为目标,即在于一个人的意愿或志向。成功与努力成正关联。一个人越努力,成功的几率越大,反之,则越小。成功与人的意愿的大小成反比。一个人的志向越大,行为的目标越高远,其成功的难度就越大,成功的概率就越低;反之,一个人的志向越小,行为的目标越低,他(她)就越容易成功。如果一个喜欢写作的人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这样的文坛巨匠,那么他(她)的人生之路注定会更为艰难,其成功的几率相对就会小。如果他(她)的目标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就做一个喜欢写作而能够自由写作的人,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而他(她)一辈子就在辛辛苦苦地写作,而不管是否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那么,他(她)成果的概率就会大,也可以说,他或她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图片发自自拍人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都有大量的行为,每个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每个行为也都与人的喜好相连。每个行为的目标其实是可大可小的。当人把行为的目标确定为较小时,人是容易成功的。因此,这个世界不是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生活中的成功并非都是艰难困苦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享有这种微小的轻易的成功呢?难道这样的成功不也是幸福的吗?难道真的只有那种玉汝于成的“成功”才值得人追求吗?未必如此吧!
人每天的行为与人的喜好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行为是人喜欢的,有的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大部分行为是人所喜爱的,即人所做的事情大多是自己喜爱的,不管这些行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成功的。在我看来,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去成就自我的人生,便是成功的人生。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做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或厌倦的事情。一个人只想当士兵,成为一名战士,如果他成为了好士兵,他就是成功的;而并非想成为元帅的士兵才是成功的。一个女孩只想做一位称职的母亲,并不想成为居里夫人,只要她做了能教育好孩子的母亲,她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
图片发自网络然而,从咱们国人的惯常理解看,“成功”一般是与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和运用能力而言的(这里的“社会资源”不仅包括物,而且包括人),一个占有社会资源多的、运用社会资源获利能力强的人,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不成功的,或是失败的。这似乎可以看作是“成功学”关于“成功”的经典定义,也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或标志。那些权高位重的人,一般都被看作是成功人士;那些顶级的富商,如马云、刘强东等,都会被认为是成功人士;那些歌星影星等文艺名流,如王菲、范冰冰、甚至王宝强等,也都会被称之为成功的人。谁占有社会资源越多、谁运用社会资源获利的能力越强,谁就越是成功的,甚至不会管占有资源或运用资源获利的方式是怎样的。升官发财,被看作是最成功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是否升了官,发了财。一所学校的成功是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少人成了大官。官当的越大,则成功越大,学校的名气也越大。清华北大的成功就在于出了多少国家政要,而不是出了多少科学家。更甚者,我们所谓的成功,仅是只问升官发财,而不问升官发财之道。通俗地讲,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能抓到更多耗子的猫,就是成功的猫”。于是,在多数国人眼里,“成功学”即是“厚黑学”,“厚黑学”即为“成功学”。我们渴望的成功,基本上是在这个层面的“胜利”。然而,这样的“成功”,却害苦了不知多少人。失去了自我的所谓成功,其实是人生最大的失败。这样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走出“丛林法则”的状态。当前许多的社会乱象都与这种“成功学”密切相关。
所以,今天的国人是该好好反省了。我们应该视什么为“成功”的人生呢?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该如何追求“成功的人生”呢?这的确是些问题,是需要每个人认真思索的问题。因为人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及怎样追求“成功”,既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状态,也决定一个社会的生存“状态”。
图片发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