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人性心理教育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2017-11-01  本文已影响3627人  生活教练Helen

阿德勒,一个几乎为世人淡忘的名字,如果不是正面管教在中国的蒲公英式发展,如果不是我也碰巧成为了讲师中的一员,可能我不会有机会带着好奇去了解一位活在100年前的心理学家的思想。

阿德勒是谁?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很多书和文章里,都这样介绍他——曾经与弗罗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被后世称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启发之父。

他是鼻祖吗?

我们在扮演阿德勒生平,我演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

今年我曾参加了由台湾的正面管教导师、专修阿德勒心理学的学者姚以婷老师带导的阿德勒心理学工作坊初阶学习。当时,因为刚刚接触正面管教,而且又接触了一些关于教练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我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出于好奇,我在课堂上专门问了姚老师,阿德勒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是不是有什么关联?她当时这样回答,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为后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的产生和发展都奠定了基础,所以,可以把阿德勒心理学称为它们的“鼻祖”;当然姚老师还特意提醒说,也许这些派别自己都不会承认这一点。于是,我心里的问号等于被解答了一半,而且又勾画出一个新的问号——真的是鼻祖么?。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其实,是不是鼻祖这件事,阿德勒本人如果活到现在大概也不会去关心,他甚至不在意阿德勒心理学是否会被人们记住。因为另一位痴迷于阿德勒思想的日本学者岸见一郎在他的两本著作《被讨厌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里写到,阿德勒曾说过,如果有一天世人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那么一定是这个心理学已经融汇到人们的生活中了。

他不希望自己的心理学被教条化地固定下来,只在专家中传承。他把自己的心理学定位为“所有人的心理学”,并希望其作为人们的常识流传下去,远离学院世界。

《幸福的勇气》里的“哲人”说到,正因为我们珍惜阿德勒思想,所以才必须不断更新它,这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被赋予的使命。也许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赋予了阿德勒思想生命力。

我眼里的阿德勒是什么“家”?

作为初学者的我觉得,阿德勒像是一位智者(他的学说富含了看待人生的智慧);

一位哲学家(他融汇了基督、佛、犹太、东方哲学很多文化的精髓);

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把人放在宇宙和世界的视角去思考);

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孩子“自立”——是用你把他们带到水边却无法强迫其喝水的方式援助;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在奔波于为大众演讲,开课,咨询对话;甚至最早的家长讲师课和学校讲师课的培训也在他的操刀中萌芽,不过,当时肯定不叫正面管教);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最后他才是一位心理学家——他甚至认为,“心理咨询”并不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

按照他的观点,心理咨询师和被咨询者是互相尊重且平等的横向关系,之后才能有对话,这完全区别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主导地位的关系——我甚至想大胆猜测,教练对话的雏形会不会源自他这里呢?纯属猜测,还没有找到依据,欢迎各派别拍砖说出不同的意见哈,毕竟我在心理学领域我还是个门外汉)。

其实,我觉得阿德勒还像一位关系学家。他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人的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每个人在世界上,都面临着工作、交友和爱三大课题。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我欣赏的“阿德勒心理学”

“课题分离”理论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忘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忘加干涉。

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

把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来划分,辨别“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的方法是——“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得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活着。                ———阿德勒

目的论

目的论与弗氏的“原因论”(决定论)背道而驰,提出了“不问从何而来,而是问往哪里去”的目的论学说。当原因论关注人的过去和创伤,目的论却关注人的未来和目的。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和情绪都有其目的(经过一番思考和总结,我认为,这里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动机、需求和期待)。

人们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因为,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阿德勒在做咨询时,经常用到“三绫柱”,因为咨询者谈论的内容总是脱离不了“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这两面,而他会提醒对方:关注第三面——“以后怎样做”。

所以,在正面管教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挑战行为后的问题解决,而非因为已经发生的行为让孩子付出代价。

创造性自我

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自我选择,即便你觉得被动,这仍然是你的一种主动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永远有主动选择的能力。

他认为,人要为自己负责,并打破一切幻觉和不合理的信念,然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力量,从而选择不一样的人生,去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幸福的要义在于你是否选择去“主动的爱”。

(记得《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也有提到这个观点)。

共同体——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都能够达到共同感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满足的状态,它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社会情怀。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关于自卑和超越。

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而来,我们赋予人生的意义才会影响我的人生,当我用正面与希望的观点看待人生,我的人生就会变得正面且有希望。每个人从出生起都有自卑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克服自卑,达到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补偿作用,我们会通过对目标的追求来达到超越;但是,如果自卑情结过胜,有时容易通过补偿作用去追求一种优越情结,反而会偏离了社会情感。

匆忙阅读勇气两部曲的时候,我总是惊叹,为什么经常被大家探讨到的“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书中居然都涉有及,从尊重、接纳、认同、信赖到爱和幸福,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推销”给更多人,也许,烦恼和幸福就在一念之间,自由和束缚也在一念之间。

虽然如作者岸见一郎所说,“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但这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改变、选择和自由

阿德勒认为,人的成长与改变需要勇气,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有人问到阿德勒,“人的变化有期限吗?”阿德勒说,“的确有期限”,然后调皮地微笑一下,补充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书里的“哲人”说,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在看书的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我居然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了(读哲学书也会流泪,我真是服了自己),那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

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也许这是对“认真活在当下”的最好注解,让我们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在这段话里,我也看懂了为什么正面管教一再强调“先连接再纠正”、“关系比行为重要”。

我眼中的“阿德勒”和他的思想(一)

如果说,心理学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那么,就像阿德勒所说,不是“世界如何”,而是“如何看待世界”。

透过阿德勒这面眼镜,世界和人生都会相对简单和清澈,但是不容易,也不轻松。

(文章的观点主要来自岸见一郎的《勇气》两部曲,如果你对阿德勒心理学感兴趣,我还有很长的阿德勒原著书单分享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