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咪呀2》:没了原剧限制,更加赏心悦目
《妈妈咪呀2》是女儿和母亲两代的隔空对话《妈妈咪呀2》没了原音乐剧的限制,在故事上明显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妈妈咪呀2》在烂番茄上开分的时候,我对影片有84%的新鲜度是颇感意外的。尽管后来随着北美上映,评价越来越多,新鲜度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79%的好评。
十年前,这部从伦敦西区剧场红到纽约百老汇的音乐剧搬上大银幕,超强的阵容,引起一时轰动。然而这部片当时在北美的评价只能说差强人意,当年烂番茄的新鲜度只有54%,全片令人满意的似乎只有梅姨演绎donna,那一次,梅姨终于过了一次在电影里高唱的瘾。
然而三位“爸爸”在这部欢动的音乐片里,无论唱腔和舞姿都显得那么笨拙,尤其是007布鲁斯南饰演的sam,无论是唱歌还是和donna的对戏,总令人不来电,就算今天再看依然觉得尴尬症。
尽管如此,十年前,当我是在小荧幕上看的这部电影,却觉得是一部不错的好片。或许是因为当时对原剧了解不多,没看过原版音乐剧,没有音乐剧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加上阳光美好的基调,动感悦耳的歌声,单就影片中的歌舞,还有美人美景,已足够令这部电影可观。
还是原来的演员阵容,从第一部的54%好评度到第二部的79%,不禁叹这十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显而易见,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最大的不同来自幕后主创的变化。《妈妈咪呀》音乐剧幕后“三个女人一台戏”:导演菲丽达·劳埃德、制作人朱迪克莱默和编剧凯瑟琳·约翰逊,她们掀起了舞台风暴,为求拍出原著精神,自然也参与了电影版的制作。
然而电影始终不同于舞台,《妈妈咪呀》的忠实原剧只是对它没有特色的委婉评价。劳埃德虽然是舞台剧的导演,但是执导电影经验为零,《妈妈咪呀》是她的导演处女作,面对两种不同媒介,需要有不同的场面调度,更何况这是一部音乐片,调度运镜剪接都要相互配合,以导演处女作论,《妈妈咪呀》并不算优秀。
不过在《妈妈咪呀》之后,劳埃德也踏入了电影圈,后来再次和梅姨合作拍了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铁娘子》,令梅姨又一次夺得奥斯卡。
《妈妈咪呀2》没了原音乐剧的限制,在故事上明显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过去的donna和sam、bill还有harry的情感纠葛是怎样?现在的女儿又如何承接上一辈的梦想?还有她和三个爸爸的情感。这些都让影片本身充满联想和吸引力。
第二部导演选择了欧·帕克,编剧理查德·柯蒂斯,这个组合真是这部轻快活力的电影不二之选。两人都是擅长轻喜剧和爱情片的编剧能手,理查德·柯蒂斯名作当然是《四个婚礼一个葬礼》和《真爱至上》,欧帕克导演首作《四角关系》还有编剧的两部《涉外大饭店》都颇为成功,而《妈妈咪呀》故事本身不正好又是一个“四角关系”吗?
新作比第一部最大突破,是加强了电影感。叙事来回于当下的Sophie和年轻的donna,剪接把两个时代的故事并列一起。ABBA的名曲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参与了叙事,用歌声很好串联起了母女之间的关系。
最典型的一场戏就是《i have a dream》在片中由Sophie和年轻donna同时唱出,场景都在希腊小岛海边的房子,一边是Sophie看着即将举行派对,装修精致的旅馆,另一边是donna刚来到小岛发现这间房子,里面一片残垣,两个年代来回剪接,诉说着女儿纪念母亲,最终圆了母亲梦想的故事。
影片后段,Sophie的怀孕,男友的回归一切都来的非常突然,后段稍显急于收场,但结尾教堂母女“重逢”,梅姨的出场又升华了全片的情感。女儿只有做了母亲才懂得母亲当年独自养育自己的感受,原剧中这种女性关怀并没有因为编导换了男性而消失,反而表达得更加感人。
最早看《妈妈咪呀》的时候,一直疑惑为什么最终没有交代女儿的生父是谁,而且真要找生父,去做个亲子鉴定不就成了。但后来再慢慢想,生父是谁在《妈妈咪呀》里其实无关宏旨,donna独自养育了Sophie,赞美了女性,但同时无需贬损三个爸爸,控诉他们当年不负责任。donna对sam、bill和harry都是爱过,女儿接受自己有三个爸爸,而三个爸爸也爱着这个女儿。
或许在西方的家庭价值体系里,维持这种家庭的爱,不一定非要靠血缘,而在东方,我们还在探讨家庭亲情和爱,与血缘之间的关系,和《妈妈咪呀2》同一档期的《小偷家族》难道不就是体现这种观念差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