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洞察:是渴望还是恐惧?
时光流转,又是一年深秋;老友重聚,氛围格外温馨。
这次同学聚会的主题是“OKR目标管理”。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制定年度目标的经验和感悟,令我很受启发。
L同学讲到,在制定年度目标时,我们需要用到两种情绪:渴望和恐惧。渴望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恐惧就是你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小明坚持每天健身,他的动机源于几年前在体检时查出了问题。小明想到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自从他体检检查出来问题之后,他就很害怕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英年早逝。他想到心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小明就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现在他的身体重新恢复了健康。这就是恐惧带给小明的驱动力。
再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每年要给自己制定阅读100本书的目标,是因为我想要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把目标进行拆解。如果把目标拆解到每周,就是每周阅读两本书。所以,现在我把早起和晚上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这就是渴望所带来的自驱力。
恐惧是一种比渴望更有力量的情绪。渴望有时候可能是虚无缥缈的,但是恐惧一定是真实的。比如,每个人都怕死,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恐惧。每个人也都渴望成功,但渴望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无法衡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渴望成功。
一个知道如何去利用恐惧和渴望来为自己制定年度目标的人是明智的。当你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的时候,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当自己80岁生日到来的这一天,你想让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给你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这些评价就可以作为你想要追求的目标。
目标的进展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上下起伏的曲线。也就是说,在订立目标之后的前三个月,我们会有足够的自驱力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三个月过了以后,随着热情的消退,进展就会放缓,甚至走下坡路。再到后来,当我们检视目标进度的时候,会发现实际完成情况并不理想,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奋起直追,之后这条曲线又会缓慢升上去。这条曲线和我们的人生走向也很类似,起起伏伏,有上有下。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阶段性地冲刺某一个目标。因为完成一项目标会给我们带来自信心。事实上,我们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的确需要自信心的支撑。在目标完成之后,千万不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在自信心爆棚的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给自己的目标加码,就很可能会出现设立的目标太大、太多,以至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而无法完成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客观评估自己完成目标的能力。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思考目标的上限在哪里。如何理解这个上限呢?也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能力的天花板在哪里,比如,有人给自己设定一年要读200本书的目标,但是他的上限只能读100本,我们可以预测,到年底复盘的时候他最多只能完成50%的目标。
有人说,在一张纸上写下你接下来的一年要做的20件事情,写下之后把那些不重要的划去,只留下一件最重要的事,这件事就是你的年度目标。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其余的19件事情千万不要去碰,因为这些恰恰是会让你分心的事情。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考证这句话的科学依据,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区分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必须完成的,而次要目标则是可以舍弃的,或者不需要像主要目标那样耗费我们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要限制工作时间的话题。我们通常认为在事业上越努力,就越可能成功。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成功与运气和选择是有很大关系的。有时候你在事业上投入的时间并不能与你的收益成正比,你只不过是在忙着解决各种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都需要我们付出精力。我们的人生不仅仅只有事业,还有家庭、爱好、学习、休闲等。平衡的人生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