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

2022-01-29

2022-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孤鹤横江

要想理性看待,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经验贴。一个是为什么有人会写经验贴,一个是为什么有人看经验贴。

先看第一个方面:写经验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广告(无论是自发,还是被要求,本质上都是推荐相关课程或者书籍)、吐槽(大部分是一些上岸失败的经历)、满足自身倾诉的情感需求(大部分见于高分上岸个人贴)。

再看第二个方面:看经验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了解相关考研信息(考研院校招生情况,考研的考察形式和内容,相关考研院校的对比等)、借鉴学习方式方法(考研整体的备考方向和规划,具体某科目的学习方式,不够自律怎么改正)、了解考研课程书籍或者机构(某某老师怎么样,某某书好不好)

分清楚这两方面的原因后,接着就是如何从这两方面去分析经验贴的内容。首要的就是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的经验贴的原因。如果是想要了解考研信息,那么主要看一些主流机构给出的官方数据信息,再去对应学校的官网上查证一两个相关数据,确定数据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如果是想要借鉴学习方式方法,那么主要看高分和失败的个人经验贴,去除他们给出的课程、老师、书籍内容,抓去他们一整个学年的备考策略,这些考察科目需要准备哪些能力和知识,以及这些内容和之前的知识或者能力关联度如何,举个我熟悉的管综例子,管综综合科目是能力型测试,那么就注定考生的起跑线不会相同,你可能就会看到什么一个月高分上岸,全年10小时不间断学习上岸或者失败,什么高考数学多少分,英语四六级多少分,然后上岸或者失败。这些内容都不会全面,因为他们没有谈及他们在备考前具备了多少与之相关的能力,就拿我个人来说,所谓逻辑的综合推理对于我来说都不构成困难,原因不是我有多高的天赋,而是我在高中时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数独,推箱子游戏,阅读侦探小说,这使得我个人的逆向思维和排除思维养成了习惯,如果我写的经验贴没有告知这些,那么我整体的内容都不构成有效的建议,因为这些经历不是大部分人都具备的。再说去年的管综数学,你会发现去年管综数学遭到大量吐槽,但是对于我来说,难度不大,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高考数学多少分,而是因为我从事了几年K12的数学教培工作(教学能力和经验和高考数学成绩不挂钩),我即使不听相关数学课程内容的讲解,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所谓去年的奥数题,由于我见过原题,我可以秒选。如果我写经验贴,没有提及这些经历,上来告诉你数学其实不难,你只需要巴拉巴拉,就可以了。那么这些内容可以当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