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推荐作者001文萃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红尘育儿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能给孩子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1035人  落幕红尘
图/网络

文/落幕红尘

陆游的这两句诗道出的是,书本的知识与实践(观察力)的辩证关系,以及观察指导人类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性。

孩子的知识经验来自于观察,丰富的知识经验又能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可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孩子的观察愿望越强烈,观察也越细致、有效,从而观察能力也会得以迅速提高。

观察能力所获得的储备量的多寡,对事物的取舍和分寸的拿捏,取决于观察的广度和深度和对观察的认识程度及体验程度。正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力强就能敏锐的觉察生活,积累经验,处理事情就会得心应手。反之,则“身在宝山不识宝,只缘甘做无心人”。所以“随处留心皆学问”,说的是观察在人们学习和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主动观察是自发式观察,不具有系统性,是生存本能的一种自发式体验,也只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体验过程中占大部分。被动观察是一种对学到的某种观察方法的体验;或是迫于高层次生活需书,或是拓展更高和更深层次的思维空间而展开的一种观察体验。

观察又分为低层次观察和高层次观察。生存本能的一种观察就属于底层次观察,小孩子一出生就会有这种观察,她吮吸着乳汁的时候,一直仰望着母亲的脸,是最基础的辨别性的观察;我们还见到一点点大的小孩子,不管拿到什,第一反应是先送到嘴里,这便是通过感官和肢体的帮助,服从于生存需求的最最原始和低端化的观察。

而高端观察把它纳入主动观察的范畴也对,他也是渐进式的由低端往高端推进。当低端观察不能适应人对物质生活更高层次的需求,部分人便率先拉起了向高端观察的大旗,使观察更系统,更细致入微。

孩子的观察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但又不具备系统性,观察的整个过程是凌乱分散,只是生存本能需求的一种朴实体验。

观察还分走马观灯式观察和细致入微式观察,两种观察的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对其洞察事物的感知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家长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可认这么去做:

一.激发孩子的观察欲望。

只有激发孩子观察的欲望,才能使他进一步进行观察活动。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激发观察兴趣的环境,让低龄孩子观察的对象,要具体、生动活泼、好看、好玩、好听、好尝试等特性,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在家里,可以让他看看、说说家人的衣着、动作特点等。在户外,鼓励他观察白云的瞬息变化、行人的千姿百态、植物的争奇斗艳、昆虫的蜕变活动、车辆的色彩等等。 家长还可以从孩子一般喜欢观察小动物入手,来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如小鸡吃米、小猫玩球、小狗不停喊叫、小乌龟慢慢爬行等。

要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容易注意和容易忽略的,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观察体验。

色彩鲜艳的孩子喜欢,如孔雀开屏、花园里的鲜花等;图像喜欢大而清晰,不喜欢小而模糊;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显的,容易被忽略;物体的开头容易被观察,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归为一类;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差别小的物体,常常观察不到。喜欢的和容易的要观察,不喜欢的和容易被忽略的也要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从司空见惯又纷繁复杂的物质生活现象中发现奇妙。

利用感官和肢体进行观察,注重让孩子亲自去感受和触摸一些东西以提高孩子观察兴趣。

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亲口尝一尝。感官和肢体的协同深入观察,能给观察体验者带来更大的冲击和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效果。如家里吃水果时,可以让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尝,从而获得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认识大千世界,亲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种各样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而爽口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更替。

家长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感染孩子,使他产生喜欢看的愿望。当孩子产生兴趣后,注意力就会集中。又如家长经常会讲一些故事,比方说,故事里有大海,但对于大海,孩子没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欢玩沙子,但没有和沙子真正的亲近,那么就带孩子去看海,让他切身体会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沙滩上与海“亲密接触”,同时,及时把讲过的故事联系起来,让孩子能够亲自用眼睛看到“故事里的事物”。可以肯定,这种观察体验,孩子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观察兴趣也是非常非常浓厚的。

二.积极引导。孩子每一次的观察机会都是不可多得。小一点的孩子没有"为什么”,只有认知、观察和认识。

周日或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外出或活动时,别仅顾着吃喝玩,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处于动态的和静态的各种事物。当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是孩子经过他的观察和思考后,其中有不懂,才会向你提问。对于孩子主动观察事物的表现,不能无动于衷,与己无关,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有问必答。这个答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但不可以不答,不答的后果会挫伤孩子观察积极性。

孩子显现出来的兴趣是很广泛的,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都会积极地用她的五官和肢体去感受不同物体带给他的不同感觉。随着对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局部认识的不满足,会很喜欢户外活动,并兴奋的体验着与室内不同的感觉。跌倒了就顺势而为,背朝黄土面朝天,看看蓝天看看悬于头顶之上的的白云。外面的视野比室内开阔多了,路上有走来走去的人,还有奔跑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的兴奋,远比在室内强多了。

三. 顺着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更为细致地观察

除了尊重孩子那些特殊的观察需求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他更为细致地去观察一些事物。如果孩子喜欢捡路边泥块、石子,我们不妨跟随他的这种兴趣,在外出的时候跟他一起去捡:“嘿!看看,我捡到一颗大大的泥块,还捡了一块很光滑的石子呢!你捡到了吗?”当妈妈和宝宝对视的时候,不妨来上一句:“哈,我看到你眼睛里有妈妈呢!你看到妈妈眼睛里有什么吗?”转动一下身子,眼睛里的投影也会跟着改变,于是,这项观察的活动就可以无限地拓展开了。

四.观察有了孩子兴趣做前提。接下来要学的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有很多,如综合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反复观察法、顺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观察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孩子采用相应的方法。如给孩子讲盲人摸象的故事,使他懂得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有步骤地观察(综合观察法);再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对比观察法);再如参观绘画展,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依次观看,辨识各自具备的特色,相同和不同(顺序观察法)。

孩子观察的条理性差,这就需要培养孩子观察的系统性。为此,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如:观察房屋结构,房屋的组成,由下往上观察,房屋就像一个大的方盒子,然后在上面加上三角型一样尖尖的盖子,有门有窗户。然后再逐步的看平房和楼房有什么不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

下面举两个观察法的例子大家学一学。

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一位妈妈发现女儿对“马”、“田”等字比较熟悉,在一次认字时将“妈”和“马”放在一起时,女儿就兴奋地叫起来,“妈妈,我看到‘马’了!妈妈是女的,所以加个‘女’字。”后来看到“申”字时,她又说:“把上面下面的小竖去掉就是我的姓‘田’字了!”原来在相似的比较中,孩子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个事物,孩子才能真正把握观察的技巧。因此,我们可以引导他从寻找相同事物入手,学会由此及彼,根据事物的特性进行归类,发现事物的相同之处;可以引导他观察相同事物的细微差别,试着找不同,让孩子的观察变得更加敏锐;可以引导他尝试去拆解事物的结构,理解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引导他去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让他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更加深入地探求事物深层的一些意义。

五.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

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同的。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孩子可能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明确了观察目的,比如要求孩子观察公园里的小鸟,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的高低”,那么,孩子一定会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而大有收获。

六.少于观察,知识面狭窄才会孤陋寡闻,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提问才会见多识广。

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积累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所以,家长应抽空多带孩子参观商场、动物园、公园,参加一些画展、音乐会等有趣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扩大知识面。不要老是一出去就带她逛商场,到游乐场,满足孩子吃穿需求,还要满足孩子对知识的需求。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

七. 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

不能不切实际的脱离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去要求孩子观察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事物。大孩子观察小石子可以,要 孩子去擦言观色,就离谱了。

冬天路面上有积水的地方,会结冰。小孩子会用脚故意踩这个冰块。冰块踩碎了,水溅了一鞋子,第二天为什么还会继续去踩呢?一是好玩,二他可能是在重新认证,想获得他想要的结果:脚湿了,脚冻的很疼。立马给他换了,没什么。他得到了这次体验和观察想要的结果,就是踩碎冰会有水溅到鞋子里,而且还会冻脚疼。你要看到这是锻炼孩子观察力的绝佳时机。如果你对他这一行为加以阻止,就是阻断了一次孩子通过实践和观察获得知识的机会。

孩子的观察力是点滴培养的结果,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养花、养鱼或是喂食小动物等。和大一点孩子一起,每天撰写生活日志或是为生物拍照录像,记录自己的微小收获和观察结果,进而为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的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痴为专注,你孩子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