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触动点~阅读跑步~高效人生

2022-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心念念_8fc6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就多到学不完。

但是那些大牛们,比如吴伯凡老师,他做《冬吴相对论》(一档脱口秀音频节目)的时候连稿子都没有,坐下来就出口成章。这些牛人好像总是在读海量的书,聊一些你完全不懂的概念。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时常也有人问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时间读书?

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个认知效率问题。

比如你问一个人:

平时该干什么?

大家都学,比较慌,不如学学英语吧。

为什么学?

这个未来有一天总会有用的。

但是就没有什么明天马上有用的吗?

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他根本没想过为什么学、要学什么。

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功利读书法

介绍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

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功利读书法。

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英语口语12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3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老外对你的发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我已经关掉朋友圈功能一个多月了,并没有错过身边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是极其功利的——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很多人给我留言,要我说人话!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比如说我自己这个月的认知资源配置:

认知性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反脆弱》等书的写作技巧,为写书做准备。

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我找到了业内最好的编辑和作者,一起讨论如何写好有冲击力的书。

知识性阅读: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大量专业书籍,如《人生设计》《生涯混沌理论》《认识电影》《好好学习》。

知识性阅读的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认知资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地阅读,实在不行拜托别人读,然后交流。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的涉入深度。

娱乐性阅读:比如《爱情刽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种电影……

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认知资源可以很低,累的时候翻几页,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有换脑子的感觉。

最好的书是三者兼有,不同时间能读出来不同功能的。比如说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合著的《穷爸爸富爸爸》,文学作品中的《红楼梦》。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你旅行的时候,会和出车站见到的第一个人一直聊天,希望能找到这个城市里最有趣好玩的景点吗?显然不会。你可能会看看地图,找到几个地方,然后打车直接过去。

但是我们经常就这样学习,从第一页直接开始读,希望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15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有人会说,从第一页开始读不是更加系统吗?

第一,如果你脑子里面没有框架,看完全书也不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统比作大象,你的认知和记忆区间是手掌,仅凭直线型地看书希望摸出系统就如盲人摸象,如果你脑子里没有全图,增加再多细节也没有用。

第二,也许你并没有配置更加系统的认知资源和时间,很多书半途而废,可能更加不系统。

极其功利地读书,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那样就不会有太多知识烦扰你了。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来?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书说:“读点儿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奖赏。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跃迁》

有感:关于阅读我也走了很多弯路,这个弯路并不离谱,只是低效。习惯从第一页开始慢慢享受,不感兴趣的也坚持读完,强迫症要读完书里的每一页。现在明白,要萃书,榨书!萃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榨出对自己有所触动并能够付之行动的部分。读书不是为了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不是为了做嘴巴式的穷人,而是做行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富人。当然黄金屋那只是读书最小的好处,同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读书1是学习新知,2是完成行动,哪怕这个行动很渺小,只要改变了,和过去不一样了,那么假以时日它就会以复利的形容回报于你。

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用什么就学什么,不感兴趣的不读,读了也记不住,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并做标记这下触动点或者是行动方案,锻炼自己思考的能力,以达到认知升级。

关于阅读经验我自己并不丰富,效率也并不高,都是读的少写的多,有感触的时候就记录下来,或者停下来思考然后制定行动方案。一般就是早上精力好的时候读一些致用累的,晚上可能有点困了或者脑袋混沌了读一些简单轻松不烧脑的,比较陶冶心灵的。碎片时间偶尔的看看简书。以前就是死磕,一页一页死磕,一本一本死磕,看完好吗?好,哪好?金句好,跟我有什么关系?不知道,作者是作者,我还是我。现在明白了,不同时机吸取不同养分。

就像跑步一样,刚开始是瞎跑觉得跑就比躺着强,希望自己拥有一个非常棒的生活状态,更希望有一个好的身材,紧致的皮肤。再后来对跑步不抵触了,感受到了跑步的乐趣,逐渐对成绩有了追求,就开始了系统训练。然而却发现跑步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曾经自己想要的竟是跑步众多好处中最小的。

跑步让我最受益的是:

1.早起,我坚信天道酬勤,也非常喜欢每天利用早起的时间精进自己,不管是阅读还是运动。

2.锻炼一个人的执行力和愿景力。这两点缺一不可。每一个长跑的人都有一个跑马梦,而每一个跑马人都有一个PB梦。每一个执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愿景,然后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执行力。不被实现的愿景叫白日做梦,不被愿景照亮的行动叫原地推磨。

阅读也是一样,刚开始是培养阅读习惯,读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先培养自己静下来,能够不再被短视频和各种app所吸引注意力,慢慢体会到阅读的好处了,阅读不烦了再开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逐渐我们的目标会越来越明确,做事情目的性越来越强,慢慢开始厌倦无效社交无效娱乐,越来越懂得延迟满足,努力也越来越精准,像是一个路痴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洋葱”,然后一层层的剥开,发现真爱,实现梦想,从此每一天便赋予了重大的意义!这条路不是热闹繁华,可能还有点寂寥冷清,但我眼里都是满满的星辰大海和满满的诗和远方呀,终极的满足怎会在这短暂的欲望里?这个过程足够享受,待到垂垂老矣之时也足够回忆。我想,这一生——足够繁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